
犹言负固不服。《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亮 毗佐危国,负阻不宾。”
“负阻不宾”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基本含义
该成语意为“凭借险阻而不肯服从”,即“负固不服”。其中:
出处与典故
源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描述诸葛亮辅佐处于危难中的蜀汉时,面对外部势力凭借险要地势不臣服的情境。
结构与用法
常见误解辨析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不珍惜他人好意”,但此说法与权威典籍记载不符,可能是对“宾”字的误读。主流观点仍以《三国志》原意为准。
示例用法
例如:“边疆部族负阻不宾,朝廷屡次招抚未果。”(注:此为仿写例句,非原文引用)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三国志》原文或汉典等权威辞书。
《负阻不宾》是一句成语,意为表现得过分谦虚,不敢当别人的宾客。
《负阻不宾》的部首拆分为贝、阜、不、宀,总共13画。
《负阻不宾》来源于中国古代文献《韩非子》中的一段话,原文为:“声誉负阻,好客不宾。”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成语。
《负阻不宾》的繁体字为「負阻不賓」。
在古时候,汉字《负阻不宾》的写法略有不同,如《康熙字典》中的写法为「負阻不賓」。
他太谦虚了,每次受到表扬总是“负阻不宾”,不敢当别人的赞美。
谦虚、谦逊、客气、拘谨、谨言慎行
不愿相交、推却盛意、虚怀若谷、自谦、推辞
招摇、自负、骄横、目中无人、狂妄自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