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牵连,连累。《新唐书·酷吏传·王旭》:“ 崇道 及三子皆死,门生故人,并海内名士,皆絓染流徙,天下咨其冤。”
“絓染”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可从以下方面解释:
絓染(guà rǎn)指因牵连、关联而受到连累或波及。该词常用于描述因他人或事件的影响而被动卷入某种负面境况,尤其在古代文献中多涉及政治、司法领域的牵连事件。
历史文献例证
如《新唐书·酷吏传·王旭》记载:“崇道及三子皆死,门生故人,并海内名士,皆絓染流徙,天下咨其冤。”
此例中,因崇道父子获罪,其门生故旧也被牵连流放,体现“絓染”的被动波及性。
构词解析
该词现多用于学术或历史文献分析,日常口语中较少见。需注意其负面语境,通常描述无辜者因他人之过受罚的情形。
若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新唐书》相关章节或汉典释义。
絓染(gù rǎn)是一个汉字词语,由“絓”和“染”两个字组成。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是“白玉石”和“水氵”,表示了两个不同的意思。
「絓」由「糸」(白玉石)和「卦」(卜水氵)两部分组成,它的现代汉字笔画数为9,它的繁体字是「絓」。
「染」的结构由「木」(木字旁)和「冉」(冉字底)组成,它的现代汉字笔画数为9,它的繁体字是「染」。
「絓染」一词的来源有两个部分。其中,「絓」一词最初出现在《尔雅》中,它是古代一种巾帛上的装饰物,后来引申为束缚,为限制的意思。而「染」一词最初出现在《说文解字》中,表示染色,把颜色渗透到物体上。
在古代,「絓染」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在秦朝时期,「絓」字原本是「糸卦」形态,字头是一个穿过糸的线,下面是一个象征水的卦。而「染」字的繁体在古时候既有「瀼」的写法,也有「/染」的写法。
1. 吃这种食物会絓染你的健康。
2. 这件衣服上的墨水染了我的手。
3. 不要被恐惧所絓染,勇敢地面对困难。
组词:絓结(束缚)、絓索(捆扎)、染色(染料)。
近义词:染污(染上污渍)、染指(觊觎)。
反义词:解脱(从束缚中解脱出来)、退色(染色的颜料褪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