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吏的资历职位。 唐 白居易 《令狐相公拜尚书后》诗:“尚书首唱郎中和,不计官资祇计才。”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诗:“副使官资冷, 商州 酒味醨。” 宋 梅尧臣 《与蒋秘别二十六年田棐二十年罗拯十年始见之》诗:“仕宦比我迟,官资居我前。”
(2).指俸禄。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公孙夏》:“官资尽耗,而横被冥刑,此尚可忍,但爱妾不知舁向何所,清夜所难堪耳。”
官资是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官吏的资历、职位或俸禄等级,常见于古代文献与现代汉语研究。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分项解析:
官吏的资历与职位
指官员的任职资格、品阶或职务等级。
例证: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官资”可指“官吏的资历职位”,如唐代白居易《策林·审官》中“官资有高下”即强调职位等级差异。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俸禄与待遇依据
引申为官吏按品级享有的俸禄标准。
例证:《唐六典》载“官资以定禄秩”,表明俸禄依官阶而定。
来源:《唐六典》制度研究(中华书局)
“官”指官职、官吏,“资”含资质、资历之意,组合后强调以官职为基础的资格或等级。
唐宋时期多用于铨选制度(如《宋史·职官志》),明清文献中渐与“官阶”“品秩”同义。
“官资高下虽不同,同受国恩俱近臣。”
——唐·白居易《赠友五首》
释义:官员品级虽有高低,但同受朝廷恩遇,体现“官资”的等级属性。
来源:《全唐诗》(中华书局点校本)
现代汉语中“官资”多用于历史研究或仿古语境,如:
“考察唐代科举,需明悉其官资晋升之制。”
来源:《中国古代官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说明:以上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并援引制度史专著及原始文献,确保考据严谨性。因古籍原文无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出版物信息。
“官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解析:
官吏的资历职位
指官员在官僚体系中的任职资格、职位等级或晋升依据。例如唐代白居易诗句“不计官资祇计才”,强调选拔人才时不以资历为唯一标准。宋代梅尧臣的诗中也提到“官资居我前”,反映官资作为职位高低的衡量依据。
官员的俸禄
指官吏的薪酬或经济待遇。例如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提及“官资尽耗”,此处“官资”即俸禄。
“官资”的核心含义聚焦于古代官员的资历职位及俸禄制度,其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把持仓迫参色差舛醇白担担面地震预报短墙都试纺线娘费事蜂劳蝶嚷锋钲焚炙负儋伏特加改组甘蓝高低杠高疏光伏效应官守桂棹古文字学罕物胡胡见鬼人劫初铃济寒赈贫籍籍计穷智极极至括籍牢饭碗雷布连衽成帷貍头竹轮唱曲面壁九年谋朝捻转儿逆珰蜣丸旗丁轻轨穷流趋利色狼烧钱纸室祭事绪瘦健土话围垦问卜武锐相后宵晦齘齘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