缚绑的意思、缚绑的详细解释
缚绑的解释
捆绑。《水浒传》第十四回:“我们把索子缚绑了。”
词语分解
- 缚的解释 缚 (縛) ù 捆绑:绑缚。手无缚鸡之力。解缚。 拘束:束缚。作茧自缚。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绑的解释 绑 (綁) ǎ 捆,缚:捆绑。绑架。绑扎。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缚绑"是一个动词性复合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的单字"缚"和"绑"组合而成,在现代汉语中常作为一个整体使用,核心含义是用绳索等物将人、动物或物体缠绕、捆扎、固定住,使其无法自由活动或移动。
其详细释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
基本含义与动作特征:
- 缠绕捆扎:指用绳索、带子、链条等条状物围绕目标物(如人的肢体、动物的身体、物品)进行缠绕、打结或固定。
- 限制自由:其根本目的是通过物理手段剥夺或严重限制被缚绑对象的行动自由或活动能力。例如:缚绑手脚、缚绑犯人、缚绑货物。
- 强制固定:强调通过外力强制性地使对象处于被束缚的状态。
-
使用场景与对象:
- 对人:常用于描述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如抓捕罪犯(缚绑嫌犯)、古代刑罚或战争中对待俘虏(缚绑战俘)、或某些特定情境(如缚绑人质)。带有强制性、控制性的意味。
- 对动物:指驯服、控制或运输动物时将其捆住,如缚绑牲畜、缚绑猎获的动物。
- 对物体:指为了固定、打包、运输或防止散开而进行的捆扎,如缚绑行李、缚绑柴火、缚绑货物。此时更侧重于固定和整理的功能。
-
引申义与抽象用法:
- 在抽象层面,"缚绑"有时可比喻思想、精神、情感或行为受到束缚、限制或约束,使人感到不自由或无法施展。例如:"被传统观念所缚绑"、"金钱缚绑了他的梦想"。
-
同义词辨析:
- 捆绑:与"缚绑"意思最为接近,几乎可以互换使用,都强调用绳索等物捆扎并限制自由。
- 束缚:含义更广,既可指具体的物理捆绑(与缚绑同义),也可指抽象的约束、限制(如制度束缚、思想束缚),抽象用法更常见。
- 捆扎:更侧重于将物品整理、固定或打包的动作,目的性更强(如便于搬运或储存),强制性和限制自由的意味较弱。
- 拘束:主要指对人的自由或行动的限制,可以是物理的(如拘束带),但更多指心理、行为上的不自由感(如感到拘束)。
权威来源参考依据:
以上释义综合参考了汉语语言学权威工具书及研究: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该词典是规范现代汉语词汇使用的最权威工具书之一,对"缚"和"绑"分别有清晰释义("缚":捆绑;"绑":用绳、带等缠绕或捆扎),其释义原则支持"缚绑"作为同义复合词的理解。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这部大型历时性汉语词典收录词条丰富,对"缚"和"绑"的释义详尽,包含其本义、引申义及用例,为理解"缚绑"的构成和含义提供了历史与语义依据。
- 《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台湾教育部:该在线词典(可公开访问)对"缚"和"绑"的解释与现代汉语词典基本一致,并提供了丰富的词语搭配和例句,印证了"缚绑"一词的用法和含义。
网络扩展解释
“缚绑”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fù bǎng,其核心含义为“用绳索等工具进行捆绑”,常见于限制行动或固定物体的场景。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 词义:指通过绳带等物品对人或物体的四肢、躯干进行拴扎,目的是抑制反抗、防止逃脱或固定位置。
- 结构:“缚”为左右结构,本义为捆绑(形声字,从糸,与线丝相关);“绑”为左中右结构,强调缠绕捆扎的动作。
二、用法与语境
-
文学与历史用例
- 多见于古典文学作品,如《水浒传》第十四回:“我们把索子缚绑了。”。
- 现代用法较少,通常用于书面或特定场景(如戏剧、历史叙述)。
-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捆绑、束缚、捆扎。
- 反义词:松绑、释放、解脱。
三、扩展解析
- 字源延伸:
“缚”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束也”,强调通过丝线类物品进行约束;“绑”则侧重动作的完成,如“绑担架”“绑行李”。
- 文化内涵:
该词常隐含“限制自由”的负面意义,例如在成语“缚手缚脚”中,比喻受牵制而无法行动。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权威词典解释,可参考《水浒传》相关章节或汉典等来源(如)。
别人正在浏览...
哀怜,哀悯庵蔚八卦掌宝头儿村宇蛋家单羸地方戏儿家赋笔覆海改絃易辙革鞔弓胶鬼油麻河不出图横决沪渎昏蛋或日狐臊将扶蹇人交交关关借徵镜史惊屹进退损益款诚裤头冷暖自知里出外进门勇沕滑嫔侍桼雕青龙车人面子戎公乳女撒欢饰城收摄秫绌说谎书序丝缕太平道田躺推敲顽话猥陋围岩温足物故乌头马角宪节限齐笑吟吟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