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桄榔的意思、桄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桄榔的解释

[gomuti;gomuti palm] 亦作“桄桹”。木名。俗称砂糖椰子、糖树。一种马来亚的羽叶棕榈( Arenga pinnata ),叶大,基部密被纤维,产生一种甜液,制造椰子糖和棕榈酒,其髓生产西谷淀粉

详细解释

亦作“ 桄桹 ”。木名。俗称砂糖椰子、糖树。常绿乔木,羽状复叶,小叶狭而长,肉穗花序的汁可制糖,茎中的髓可制淀粉,叶柄基部的棕毛可编绳或制刷子。《后汉书·西南夷传·夜郎》:“ 句町县 有桄桹木,可以为麪,百姓资之。”《文选·左思<蜀都赋>》:“布有橦华,麪有桄榔。” 刘逵 注引 张揖 曰:“桄榔,树名也。木中有屑如麪,可食,出 兴古 。” 宋 梅尧臣 《送番禺杜杆主簿》诗:“行识桄桹树,初窥翡翠巢。” 明 尹凤岐 《送兄广东参政应奎》诗:“青连橄欖千家雨,黄触桄榔万井烟。” 李云夔 《赠阮鼎南》诗:“故国桄榔三户泪,征途鶗鴂几人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桄榔(guāng lá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植物学与文化内涵的名词,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

桄榔:木名。棕榈科常绿乔木,茎髓含淀粉,可制食用“桄榔粉”;叶柄纤维坚韧,古称“桄榔须”,可制绳或刷。果实名“桄榔子”。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植物学特征

  1. 形态描述

    桄榔(学名:Arenga pinnata)树干直立,高可达12米,羽状复叶长达8米,小叶呈线形。花序腋生,果实近球形,熟时红棕色。

    来源:《中国植物志》,科学出版社。

  2. 经济价值

    • 淀粉资源:茎髓富含淀粉,加工后称“桄榔粉”,为传统食材(参见《南方草木状·卷下》)。
    • 纤维应用:叶鞘纤维耐腐蚀,可用于编织或造纸(《本草纲目·木部》载其“毛可织巾”)。

三、文化意象与文献记载

  1. 诗词意象

    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载:“桄榔树……枝叶蕃茂,叶下有须如粗马尾。”古人常以“桄榔叶暗”描绘岭南风光,如柳宗元诗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注:古文献中“榕”有时泛指桄榔等南方乔木)。

  2. 民俗应用

    清代《广东新语》记:“琼人取桄榔面为饼,以馈远人。”其粉曾为贡品,亦作赈荒粮食。


四、现代研究与保护

现代植物学研究确认桄榔为热带雨林关键物种,其根系可固土防蚀(参见《中国热带植物志》)。因过度采伐,现已被列为三级保护植物,提倡可持续利用。


附:古籍参考

(注:古籍原文可于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或“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平台查阅。)

网络扩展解释

桄榔(学名:Arenga pinnata)是一种棕榈科桄榔属常绿乔木,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热带地区。以下为综合解释:

一、植物学特征

  1. 形态特征
    茎干粗壮,高可达10米,表面有环状叶痕。叶片为羽状复叶,簇生于茎顶,长度可达5-6米,小叶呈线形,边缘有锯齿,基部有纤维质叶鞘。花序腋生,果实为球形,成熟时呈灰黄色,内含种子2-3枚。

  2. 别名与俗称
    又称“砂糖椰子”“糖树”,因其花序汁液可制糖;另有“铁木”“董棕”等别称。

二、分布与用途

  1. 分布区域
    原产于马来半岛,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东南亚如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亦有分布。

  2. 经济价值

    • 食用:茎髓富含淀粉,可加工成“西谷米”;花序汁液可制糖或发酵为棕榈酒。
    • 工业:叶柄基部的纤维可编织绳索或制刷子。
    • 药用:果实(桄榔子)有祛瘀止痛功效,用于治疗跌打损伤。

三、文化与其他

  1. 文学意象
    古诗词中常以“桄榔叶垂翠羽鲜”等描述其叶片的苍翠形态,体现热带风情。
  2. 园艺价值
    树形高大挺拔,羽叶密集如华盖,可作为观赏植物栽培。

以上信息综合自权威词典及植物学资料,若需更详细分类或药用研究,可参考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暗昏昏百侣拔距裁示娼楼尘垢粃糠吹动搥胸跌足出条达权知变灯人儿方回放鹰逐犬飞念负户负筭旮旯儿告谢官卑职小鼓慄画分回腸悔寤昒漠湖澥僵踣积染峻坂炕孵考订暌绝雷墨连错猛忽铭飨逆知袍杖惸弱琼脂虬屈鹊锦仁决三吏食不兼味时用疏忽职守厮系宿定损人利己素荣素十锦恬寂田狩通粗桶勾子微恉夏目漱石相凌櫹槮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