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射穿甲铠。《礼记·乐记》:“散军而郊射,左射貍首,右射騶虞,而贯革之射息也。” 郑玄 注:“贯革,射穿甲革也。” 孔颖达 疏:“贯,穿也;革,甲鎧也。所谓军射也。言军中不习於容仪,又无别物,但取甲鎧张之而射,唯穿多重为善,谓为贯革也。” 宋 曾巩 《饮归亭记》:“其贵力而尚技以立武,《记》之所谓四时教士贯革之射是也。” 清 钱谦益 《梅长公传》:“虏酋小王子入谢,公返其金玉,取所贡矢与诸将耦射,十射皆贯革,矢矢相属。”借指兵事。 元 王逢 《淮安忠武王箭歌·题垂虹桥亭》:“ 宋 家降璽朝暮得,思罢贯革垂无穷。”
(2).兵器名。亦用作仪仗。 宋 徐兢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兵器·贯革》:“贯革之状,略如鞉鼓,两边皆有皮耳,动摇有声,贯於矛上。每队约二十人,大礼则以千牛左右仗衞军执之。” 宋 徐兢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节仗·次千牛卫》:“鼓角之次,即有仪物,贯革鐙杖,千牛军衞执之,相比而行。”
贯革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语义可追溯至古代军事与礼制文化。根据《汉语大词典》及《礼记》等典籍记载,该词主要包含以下两个义项:
一、军事术语 指箭矢穿透铠甲的特殊射术。《礼记·乐记》记载:"军旅鈇钺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故贯革之射息也。" 郑玄注疏指出,这种射术在和平时期被废止,仅保留在军事训练中,反映古代礼制对武力的约束理念。唐代孔颖达疏解时强调,这种射法要求箭头"直贯达革",即具备穿透甲胄的杀伤力。
二、文字训诂 《汉语大词典》收录的第二层释义为"贯通、变革",该解取自单字训诂:①"贯"取《说文解字》"钱贝之贯"的本义,引申为连贯、贯通;②"革"据《玉篇》"改也"的释义,指代革新变化。二者复合后形成"彻底改革"的引申义,但此用法在传世文献中较为罕见。
需要注意的是,当代《现代汉语词典》未收录该词条,说明其属于古代汉语范畴。研究该词时应重点参考《十三经注疏》中关于周代射礼的记载,以及清代考据学家对武备术语的训释成果。
“贯革”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uàn gé,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贯革”既可指代古代军事中的射箭技能(穿透铠甲),也可指宋代仪仗中的一种兵器,体现了从实战到礼仪的演变。如需更详细文献,可参考《礼记·乐记》及宋代徐兢相关记载。
白眊板板编舆避祸求福不洽不易一字昌姬乘机螭虎垂手打单喋聒法律事实烦憺反面人物风岸扶留观化听风贵爱黄娇结笔街邮寖寖籍书麂眼亏短窥勘溃然魁卓拉巴擂石了哨禄粟鹿野蠓蠛明笋拿桩逆兵泡沫经济破朵气沮檠括鹊洲三班借职申水沈着谥碑师儒市狱守和霜沤属性厮缠死棋四无量心琐尾僞臣洗贷洗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