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帷裳的意思、帷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帷裳的解释

(1).古代朝祭的服装。用整幅布制成,不加裁剪。《论语·乡党》:“非帷裳,必杀之。” 刘宝楠 正义:“ 郑 注云,帷裳,谓朝祭之服,其制,正幅如帷也。”

(2).泛指下裳,裙子。《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感帷裳兮发红罗,纷綷縩兮紈素声。” 明 何景明 《待曙楼赋》:“欖衾裯以起坐,搴帷裳以佇察。”

(3).车旁的帷幔。《诗·卫风·氓》:“ 淇水 汤汤,渐车帷裳。” 孔颖达 疏:“以幃障车之旁如裳,以为容饰,故或谓之幃裳,或谓之童容。”《后汉书·贾琮传》:“旧典,传车驂驾,垂赤帷裳,迎於州界。”

(4).犹帷墙。《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今人主沉於諂諛之辞,牵於帷裳之制,使不羈之士与牛驥同皁,此 鲍进 所以忿於世而不留富贵之乐也。”参见“ 帷墙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帷裳(wéi cháng)是古代中国服饰中的专有名词,特指一种形制特殊的礼服下裳。其核心含义与特征如下:

一、本义解析

帷裳指古代贵族在朝祭等重大场合穿着的礼服下裳,其形制特点为:

  1. 幅布拼接:由多幅整幅布帛纵向缝合而成,不加裁剪,保持布料的完整宽度,形似帷幕垂落。
  2. 褶裥密集:腰部通过折叠形成密集褶裥("襞积"),下摆自然展开如帷帐,故称"帷裳"。
  3. 象征意义:体现"敬事自奉"的礼制思想,《论语·乡党》载孔子"非帷裳,必杀之",郑玄注解释为朝祭之服需用整幅布以示庄重。

二、字源与文化内涵

三、文献佐证

  1. 《论语》郑玄注:"帷裳,谓朝祭之服,其制正幅如帷。" 说明其与常服的区别。
  2. 《仪礼·丧服》 贾公彦疏:"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以交解十二幅而为之。" 描述其拼幅工艺。
  3. 《后汉书·舆服志》 记载贵族礼服"皆深衣制,衣旒裳",其中"旒裳"即帷裳的演变形式。

四、演变与影响

汉代以后,帷裳形制逐渐简化,但"帷裳"一词在文学中转为华美服饰的象征。如唐代权德舆《七夕》诗"云衣香薄妆态新,彩帷裳暖度春"(《全唐诗》卷329),以"彩帷裳"喻华丽裙装。

学术参考

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版)、《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著)对"帷裳"的考据,并援引《十三经注疏》、《说文解字注》等经典文献佐证。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查阅中华书局点校本获取原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帷裳”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朝祭礼服

指古代朝拜或祭祀时穿着的正式服装,特点是用整幅布料制成,未经裁剪。这一用法在《论语·乡党》中有明确记载:“非帷裳,必杀之。”(“杀”指剪裁缝合,帷裳则无需裁剪。)


2.泛指下裳或裙子

“裳”在古代指下身穿的衣物,类似长裙。例如《汉书·外戚传》提到“感帷裳兮发红罗”,描述的是裙装的动态。


3.车旁的帷幔

指古代车辆两侧用于遮挡的布幔。《诗经·卫风·氓》中“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即描绘水流浸湿车幔的场景。汉代贾琮出巡时“垂赤帷裳”也是类似用途。


4.象征意义的“帷墙”

比喻遮蔽真相的屏障,属于引申用法。


补充说明

如需更完整文献例证,可参考《论语》《诗经》及《汉书》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黯陋安辔兵卫采苹长垛场灶成持吊临调顺砥德睇观法律规范蕃昌发硎风帆改修刚佷赶熟诟讥光照度涫漱颔命和而不同黑色素荷盘患忌晦士家主疾官筐贡劳作颣丝沴魃令鼓镠銕楼樐慢朦腾茂典民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钳戾清列穹窒裘马轻狂日角龙颜戎旅三次商蕀少年中国学会师弟十三行顺受硕惠天趣偷安轊车滃渤无碍道场想夫怜香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