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跪坐的意思、跪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跪坐的解释

两膝着地,屁股靠着脚跟而坐。《管子·弟子职》:“先生将食,弟子饌馈。摄衽盥潄,跪坐而馈。” 唐 韩愈 孟郊 《远游联句》:“振衣造云闕,跪坐陈清猷。” 周作人 《知堂回想录》七一:“而且坐在垫子上面,即使不能正式跪坐,就是胡坐也不妨事,也总是盖住两腿,比‘垂脚而坐’要暖和得多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跪坐是中国古代传统礼仪姿势之一,指双膝弯曲着地,臀部置于脚后跟上的身体姿态。这一行为包含三个核心要素:一是双膝触地,二是躯干保持直立,三是脚背平贴地面,与"箕踞"(随意伸展双腿)形成鲜明对比。

从汉字结构解析,"跪"字从足危声,甲骨文象人屈膝状,《说文解字》释为"拜也",本义指行礼动作;"坐"字从土从留省,金文象二人对坐土上之形,《汉语大词典》注为"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二字组合完整呈现了古代坐姿礼仪的规范形态。

历史演变方面,跪坐制度可追溯至商周时期。考古发现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像,完整展现了跪坐姿态的细节特征。至唐宋时期,随着高足家具普及,跪坐逐渐转为特定场合的礼仪动作,《新唐书·礼乐志》记载重大典礼仍需保持跪坐仪态。

文化内涵层面,跪坐承载着三重象征意义:一是尊卑礼制的物化表现,《礼记·曲礼》载"坐而安之,礼之始也";二是精神修养的外化形式,符合儒家"克己复礼"的道德要求;三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象表达,端正坐姿象征对天地秩序的遵循。

现代应用中,跪坐仍见于三项场景:传统祭祀仪式、茶道修习、武术基本功训练。日本学者林巳奈夫在《中国古代的生活与文物》中指出,这种坐姿能有效维持身体平衡,适合长时间礼仪活动。当代中医研究也证实,规范跪坐能调整脊柱曲度,改善血液循环。

网络扩展解释

“跪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坐姿,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跪坐指两膝着地,臀部自然靠在脚后跟上,上身保持挺直的姿势。这一姿势在历史上被称为“正坐”,是华夏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于正式场合或表达尊重时。

  2. 历史与文化意义

    • 跪坐起源于先秦汉唐时期,与宽大服饰相配,体现出端庄、谦恭的仪态,成语如“举案齐眉”“促膝谈心”均与此相关。
    • 它不仅是礼仪规范,还被视为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调整身体与内心的协调,提升气质。
  3. 姿势变化与使用场景

    • 标准跪坐:臀部贴脚跟,双手放膝上,适用于日常或平和交流。
    • 长跪(起):臀部离开脚跟,挺直上身,用于表达郑重态度(如进谏、致谢)。
    • 常见于祭祀、宴饮、师徒教学等场合,或对长辈、尊者表示敬意时。
  4. 健康益处
    现代研究表明,跪坐能伸展脊柱、改善驼背等不良姿势,缓解腰背疲劳,同时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身体平衡性。

总结来看,跪坐融合了礼仪、文化与养生功能,既是古代社会交往的规范,也蕴含身心健康智慧。

别人正在浏览...

哀乐相生倍程抽搦出自倅贰荡析點絳唇第行端此渎污呃逆凤麟分桃釜鼓负类反伦该贯鲠辅光怪诡俗旱祸鹤鸣黄泥膀花筵混事忽眨狡慝鲛珠婪沓略知皮毛列兵理虚轮鈎髦髿梅花迭縻烂铭戴摩肩接踵秣养排撆匹侪秦皇羣衆运动敺役攘弃色天瑟韵善自为谋刹土慴愯赦宥崧镇替归停止同轨通学位居暡靉卧榻鼾睡五袴手协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