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俗的意思、诡俗的详细解释
诡俗的解释
(1).奇异的风俗、风习。《管子·法禁》:“诡俗异礼,大言法行,难其所为而高自错者,圣王之禁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观其艳説,则笼罩《雅》、《颂》,故知煒燁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俗也。” 唐 皮日休 《九讽系述》序:“在昔 屈平 既放,作《离骚经》,正诡俗而为《九歌》,辨穷愁而为《九章》。”
(2).欺世。《后汉书·方术传序》:“如今温柔敦厚而不愚,斯深於《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斯深於《书》者也;极数知变而不诡俗,斯深於数术者也。”
(3).违反常情,矫情。《梁书·孝行传序》:“ 高祖 创业开基,飭躬化俗,浇弊之风以革,孝治之术斯著。每发丝纶,远加旌表。而淳和比屋,罕要诡俗之誉,潜晦成风,俯列踰羣之迹。”《旧唐书·王世充传论》:“ 世充 姦人,遭逢昏主,上则諛佞诡俗以取荣名,下则强辩饰非以制羣论。”
词语分解
- 诡的解释 诡 (詭) ǐ 欺诈,奸滑:诡称。诡道。诡诈。诡辩(a.无理强辩;b.逻辑学上指似是而非的论证,如“诡诡论”)。 怪异,出乎寻常:诡异。诡怪。诡秘(隐秘难测)。诡谲。 责成:诡求(责求,索讨,如“诡诡
- 俗的解释 俗 ú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俗尚。风俗。习俗。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是由群众通过长期实践而认定形成)。 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习见的:俗名。俗语。俗曲。雅俗共赏。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
专业解析
“诡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字面拆解和典籍用例中得出较为清晰的解释。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和经典文献的角度,对其详细释义进行阐述:
一、核心释义
“诡俗”主要包含两层相互关联的含义:
- 怪异的习俗;不合常理的民风:指那些偏离社会常规、显得奇特或难以理解的民间风俗或社会风气。这层含义强调其“异”于常态。
- 虚伪的习俗;欺诈的世风:指社会上存在的虚伪、欺诈、不真诚的风气或习惯。这层含义强调其“伪”或“诈”的本质。
- 来源依据: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收录了“诡俗”词条,其释义包含了“奇异的风俗”和“欺诈,虚伪”这两方面。古代文献中也常在此意义上使用。
二、字源与构成分析
- 诡 (guǐ):
- 《说文解字》释为“责也”,本义有责成、要求之意,后引申出“欺诈”、“怪异”、“违反”等含义(如《管子·法禁》有“行辟而坚,言诡而辩”)。
- 在“诡俗”中,“诡”主要取其“怪异”、“欺诈”、“虚伪”之意。
- 来源依据:汉字字源及引申义研究,可参考《说文解字》及相关文字学著作。
- 俗 (sú):
- 《说文解字》释为“习也”,指习惯、风俗、社会流行的风气。
- 在“诡俗”中,“俗”即指风俗、习俗、社会风气。
- 来源依据:基础汉字释义,见于《说文解字》及各类汉语字典。
三、文献例证与用法
“诡俗”一词在古代文献中时有出现,印证了其含义:
- 指怪异的习俗: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谚者,直语也。廛路浅言,有实无华。邹穆公云‘囊漏储中’,皆其类也。《太誓》曰:‘古人有言,牝鸡无晨。’《大雅》云:‘人亦有言,惟忧用老。’并上古遗谚,《诗》《书》所引者也。至于陈琳谏辞,称‘掩目捕雀’,潘岳哀辞,称‘掌珠’、‘伉俪’,并引俗说而为文辞者也。夫文辞鄙俚,莫过于谚,而圣贤《诗》《书》,采以为谈,况踰于此,岂可忽哉!观此众条,诡俗异响,虽无当于渊雅,亦有稗于讽诵焉。” 此处“诡俗”指民间流传的、与经典雅言不同的奇异俗语(可视为特殊的风俗语言)。
- 来源依据:刘勰《文心雕龙》原文。
- 指虚伪欺诈的世风:
- 汉桓谭《新论·辨惑》:“圣人何不学仙而令死邪?圣人皆形解仙去,言死者,示民有终也。昔秦穆公梦朝天帝,帝令主其金策。夫为天子,犹且不长生,况诡俗之士,云何得仙?” 此处“诡俗”指那些用神仙方术欺骗世人的虚伪之徒及其风气。
- 来源依据:桓谭《新论》辑本(见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
- 现代用法中也常指社会上的虚伪、不诚信之风,如批评某种“诡俗”的处世之道。
四、现代理解与运用
在现代汉语中,“诡俗”属于书面语色彩较浓的词汇,常用于以下语境:
- 描述或批评某种奇特、荒诞、不合时宜的社会现象或地方习俗。
- 揭露或批判社会风气中的虚伪、欺诈、表里不一等不良倾向。
- 在学术讨论(如民俗学、社会学)或文学作品中,用以精确表达特定的负面社会文化特征。
“诡俗”一词,源于古汉语,由表示“怪异/欺诈”的“诡”与表示“风俗”的“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向怪异的、不合常理的习俗或虚伪欺诈的社会风气。该词承载着对偏离正道、失却真诚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审视,至今仍用于书面语表达中。
网络扩展解释
“诡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
奇异的风俗或风习
指与常规不同的特殊习俗或社会风气。例如《管子·法禁》中提到“诡俗异礼”,强调与主流礼制相悖的异样习俗。
-
欺世(贬义)
带有负面色彩,表示通过虚假或异常行为欺瞒世人。如《文心雕龙·时序》提到“纵横之诡俗”,暗含对刻意标新立异以博取关注行为的批判。
-
违反常情或矫情
指违背人情常理、故作姿态的表现。例如唐代皮日休在《九讽系述》中用“正诡俗”表达对矫饰之风的否定。
词素解析:
- “诡”包含欺诈(如“诡计”)和奇异(如“诡观”)双重含义;
- “俗”既可指大众化的风俗(如“习俗”),也可表庸俗(如“脱俗”)。
此词在不同语境中需结合具体文献判断倾向性,建议通过《管子》《文心雕龙》等古籍用例进一步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包租倍率标下不至彩色照片怅慨车柄垂察初间丛簇弹纬狄盐兜兜裤儿锻修督捕耳习目染飞翔风胡负板腐女感受工头光线国难当头骨体赫赫酱赤涧井僭位计论及难开伙髡耏列氏温标淩夷绿水青山卖金痝痝妙质纳贿嗯嗯呃呃逆箭派生词蛷螋栖音却绝人像山田诗翁水火相济,盐梅相成疏义竖子成名嗣人天门八翼踢达兔毛讬志我辈无移时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