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奇异的风俗、风习。《管子·法禁》:“诡俗异礼,大言法行,难其所为而高自错者,圣王之禁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观其艳説,则笼罩《雅》、《颂》,故知煒燁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俗也。” 唐 皮日休 《九讽系述》序:“在昔 屈平 既放,作《离骚经》,正诡俗而为《九歌》,辨穷愁而为《九章》。”
(2).欺世。《后汉书·方术传序》:“如今温柔敦厚而不愚,斯深於《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斯深於《书》者也;极数知变而不诡俗,斯深於数术者也。”
(3).违反常情,矫情。《梁书·孝行传序》:“ 高祖 创业开基,飭躬化俗,浇弊之风以革,孝治之术斯著。每发丝纶,远加旌表。而淳和比屋,罕要诡俗之誉,潜晦成风,俯列踰羣之迹。”《旧唐书·王世充传论》:“ 世充 姦人,遭逢昏主,上则諛佞诡俗以取荣名,下则强辩饰非以制羣论。”
“诡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奇异的风俗或风习
指与常规不同的特殊习俗或社会风气。例如《管子·法禁》中提到“诡俗异礼”,强调与主流礼制相悖的异样习俗。
欺世(贬义)
带有负面色彩,表示通过虚假或异常行为欺瞒世人。如《文心雕龙·时序》提到“纵横之诡俗”,暗含对刻意标新立异以博取关注行为的批判。
违反常情或矫情
指违背人情常理、故作姿态的表现。例如唐代皮日休在《九讽系述》中用“正诡俗”表达对矫饰之风的否定。
词素解析:
此词在不同语境中需结合具体文献判断倾向性,建议通过《管子》《文心雕龙》等古籍用例进一步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
《诡俗》是一个中文词汇,它通常被用来形容某些行为或事物具有奇怪、不寻常或不合乎常规的特点。这个词常常用来描述一些不正常或畸形的行为或态度。
《诡俗》这个词由部首“讠”和“租”组成。其中,“讠”是左边的部首,表示语言相关的意思;“租”是右边的部首,表示关于出租、雇佣等相关的意思。
根据《新华字典》,《诡俗》的总笔画数是11个。
《诡俗》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它的意思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在繁体字中,词的拆分和笔画保持不变,“诡”和“俗”字的形状也基本一致。
在古代汉字中,词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意思基本相同。“诡”字在古代的写法中可能会有略微的差异,而“俗”字在古代的写法中与现代写法基本一致。
1. 他的言行举止十分诡俗,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思维方式。
2. 这部电影表达了另类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冲突,展现了一种诡俗而有趣的风格。
1. 诡计:指用捏造的手段欺骗和蒙骗别人。
2. 俗套:指陈旧或缺乏新意的事物、做法或说法。
1. 奇异:形容与正常或常规不同的特点。
2. 独特:指与众不同、与常规不同、独具一格的特点。
1. 正统:与诡俗相对立,指符合传统规范、正规的。
2. 朴实:与诡俗相对立,指简单、自然、不加修饰的风格或表达方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