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僚。《晋书·王戎传》:“寻拜司徒,虽位总鼎司,而委事僚寀。”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城西法云寺》:“至於春风扇扬,花树如锦,晨食南馆,夜游后园。僚寀成羣,俊民满席。” 宋 司马光 《与吕晦叔简》:“自 晦叔 入都,及得共事,每与僚寀行坐不相离,未尝得伸悃愊,虽日夕接武,犹阔千里也。” 元 无名氏 《连环记》第三折:“那时君臣名分,就如天地隔絶,再也不能展其僚寀之欢。” 明 归有光 《赠熊兵宪进秩序》:“余昔承乏 汴省 ,而公今官亦系衔於 汴 ,有先后僚寀之义。”
“僚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一定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读作liáo cǎi(部分来源标注为 liáo cuǐ,如),核心含义指同僚,即在同一官署任职的官员或同事关系。例如《晋书·王戎传》中“委事僚寀”即表示将事务托付给同僚。
词源与演变
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古代文献或正式语境,描述官员间的共事关系,如北魏《洛阳伽蓝记》中“僚寀成羣”指同僚聚集。现代使用较少,偶见于历史类文本。
与其他词汇的差异
需注意与“僚友”等近义词区分:“僚寀”强调公务层面的协作,而“僚友”可能包含私人情谊。
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晋书》《洛阳伽蓝记》等古籍原文。
《僚寀》是一个古汉语词语,意为“属下”、“部众”或者“官员”。
《僚寀》的拆分部首是“亻”和“蜀”,部首的字形表明该字与身体有关,而“蜀”字则是该字的音符部分。罗纳德·詹姆斯·约翰斯顿的笔画顺序图显示了《僚寀》这个词的8个笔画顺序。
《僚寀》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司徒·宗人》这一篇古代典籍中,用来指称官员的属下。后来,这个词逐渐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使用。
《僚寀》的繁体字是「僚寀」。
在古代,汉字的形状和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古时候的《僚寀》字用偏旁和笔画来构建,变体字甚多。其中一种古代写法是「侣凡」,称作侣字的凡体变形。
1. 大将军统率着一支庞大的僚寀,为国家的安全尽心尽力。
2. 只有与优秀的僚寀合作,企业才能走向繁荣。
1. 僚机(指工作伙伴)
2. 僚友(指亲近工作伙伴)
1. 随员
2. 属员
上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