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魂飞魄散 ”。《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 吴衙内 看了,不觉魂飘神荡,恨不得就飞到他身边,搂在怀中。”
“魂飘神荡”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区分:
基本含义
字面指“灵魂飘荡、心神摇动”,通常形容极度惊恐或震撼,使人精神恍惚、无法自持。其用法与“魂飞魄散”相近。例如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中描述男子被女子美貌吸引时的状态:“吴衙内看了,不觉魂飘神荡。”。
扩展含义
在文学作品中,也可引申为心神被强烈吸引或情感极度投入,例如面对壮丽景色或艺术时产生的震撼感(提到类似用法,但需注意权威来源更侧重恐惧含义)。
使用注意
建议结合具体出处和上下文判断其确切含义。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法,可参考《醒世恒言》等古典文献来源。
《魂飘神荡》这个词意味着一种极度紧张、忘我的状态,常常用来形容人在某种情境下的心神不宁,无法平静、专注于其他事物。这种状态常常伴随着情绪的波动和精神的错乱。
《魂飘神荡》一词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鬼、飞、示、禾。根据四个部首的笔画数,可以分别得出:10、3、5、5。
《魂飘神荡》是出自古代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句诗歌:“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句诗歌形容主人公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深情。后来,人们将其中的“魂飘神荡”四个字取出,用来形容心神不宁、失魂落魄的状态。
至于繁体字的书写形式,与简体字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在字形上稍有不同。
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但《魂飘神荡》一词本身并没有古代汉字的特定写法。古代汉字的字形变化与书法风格等内容超出了本文的范围。
他无法专注工作,整日心神不宁、魂飘神荡。
魂魄飘荡、神恍惚、魂飞魄散、神游物外
魂不守舍、神魂颠倒、胡思乱想、心猿意马
心如止水、心无旁骛、心神专注、心境宁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