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ing] 一国之长。古代称诸侯封地为国,一国之长称王。自汉以后,则以国王为最高封爵。宋、元又作为封号,清则改称亲王。现代某些君主制国家元首的一种名称
(1).封建王朝最高的封爵。自 汉 至 明 皆沿用。 宋 元 又以国王为封号。《后汉书·张衡传》:“ 永和 初,出为 河间 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通典·职官十三》:“ 魏 黄初 三年,初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其后定制,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通典·职官一》:“ 隋 有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凡九等。大 唐 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郡公、县公、开国侯、伯、子凡九等。并无其土,加实封者,乃给租庸。”《宋史·钱俶世家》:“ 雍熙 元年,改封 汉南国王 。四年春,出为 武胜军 节度,改封 南阳国王 …… 俶 四上表让国王,改封 许王 。”
(2).一国的君主。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王敛舍利,用金作斗量,得八斛四斗,诸国王、天龙神王各得少许,齎还本国,以造佛寺。”《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国王相承,未尝断絶,国中人民,率皆修善。”《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把那些外道普化得皈依正道, 波斯匿国 国王才落得个国治身尊, 波斯匿国 众生才落得个安居乐业。”
国王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指古代或现代君主制国家中最高统治者的称号,通常通过世袭继承获得统治权,掌握国家最高行政、军事与司法权力。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王”的称谓,后用于翻译西方“king”等君主头衔。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卷第753页。
先秦时期
“王”为周天子专属称号,如《诗经·小雅》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代表天命所授的天下共主。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0年,“王”字条。
封建时代扩展
汉代后部分诸侯王、藩属国首领亦可称“王”(如“藩王”),但地位低于皇帝。至明清时期,“国王”渐成对域外君主的专称,如《明史》载“琉球国王遣使来朝”。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国王”词条。
现代语义
现指君主立宪制或绝对君主制国家的元首,如英国国王、沙特国王等,其权力受宪法或传统制约。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498页。
来源:《世界文明史》(威廉·麦克尼尔著),中信出版社,2018年,第11章“君主制的演变”。
参见:
“国王”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但核心指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指君主制国家中世袭或通过特定仪式确立的男性最高统治者,通常拥有国家主权象征地位,掌握政治、军事和司法权力。例如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君主、古代中国的诸侯国君均称国王。
词源演变
权力演变
文化象征
特殊类型
当前全球仍有16个国家保留国王称号,主要分布在亚洲(如泰国、不丹)和欧洲(如挪威、西班牙)。现代国王更多发挥文化凝聚作用,其具体职权因宪政体制而异。
白茅香报子辩驳秉赋不知老之将至乘车错衡措思大道理惮惕打女真凋毁跌坐东流西落对移鹅帖法驾凡格房管拱袂古门裹尸核反应堆和堇奬眄见面钱嘉予继明鸡皮疙疸开刀豤请跨踪闚望老根人家连岩马麦陌阡翩蹮破冢书乾笔起疾缺盆染逆日内丧师辱国省元水簸箕铄绝肃靖窣静佗乡挑水坝往逝晚炬无量寿箱帘宪天小青年虓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