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止构筑壁垒。犹休战。《太平广记》卷二三九引 唐 胡璩 《谭宾录·陈少游》:“ 濠 、 舒 、 庐 等州,已令罢垒。韜戈捲甲,佇候指挥。”
“罢垒”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bà lěi,其核心含义为停止构筑军事壁垒,引申为休战。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解释
引申含义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胡璩的《谭宾录·陈少游》,后被收录于《太平广记》卷二三九:
“濠、舒、庐等州,已令罢垒。韜戈捲甲,佇候指挥。”
意为:濠州、舒州、庐州等地已下令停止修筑防御工事,收起兵器铠甲,等待进一步指令。
“罢垒”是古代汉语中与军事行动相关的词汇,既包含具体行动(停止筑垒),也隐含战略意图(休战)。其出处和用法多见于史书及文言作品,现代使用较少,但在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中仍具参考价值。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太平广记》或唐代史料原文。
罢垒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停止防守或卫戍,撤出军队。
罢垒的部首是立,由立和黑两个部分组成。
罢垒的总笔画为13画。
罢垒一词的来源较为明确,最早见于《汉书·禄唐传》。在古代军事战争中,当一方军队停止防守或撤出防线时,即被称为“罢垒”。后来,这个词逐渐引申为其他领域的停止或撤退。
罢垒的繁体字为「罷壘」。
在古代,罢垒的字形与现代略有不同。其字形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首部分为立字旁,下面是形状类似于“垒”的结构。古时的写法中垒的部分更像是一个实体结构,更具立体感。
1. 军队罢垒后,边境地区的局势逐渐平静下来。
2. 由于危险情况消除,警方决定罢垒解散。
3. 领导层经过讨论后决定罢垒,以避免进一步的冲突。
罢职、罢工、罢课
撤防、解围、解垒
卫戍、坚守、据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