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郭索的意思、郭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郭索的解释

(1).螃蟹爬行貌。亦指蟹爬行时的声音。 汉 扬雄 《太玄·锐》:“蟹之郭索,心不一也。” 司马光 集注:“ 范 曰:‘郭索,多足貌。’ 王 曰:‘郭索,匡禳也。’ 吴 曰:‘匡禳,躁动貌。’”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上:“ 庐山 偃蹇坐吾前,螃蟹郭索来酒边。” 清 谭嗣同 《菊花石秋影砚铭》:“郭索郭索,墨声如昨。”自注:“池有半蟹,其半掩於叶,名之曰秋影。”

(2).借指蟹。 唐 陆龟蒙 《和袭美见寄海蟹》:“自是 扬雄 知郭索,且非 何胤 敢餦餭。” 宋 杨万里 《以糟蟹洞庭柑送丁端叔端叔有诗因和其韵》:“驱使木奴供露颗,催科郭索献霜螯。” 清 赵翼 《醉蟹》诗:“霜天稻熟郭索行,双螯抝折香珠秔。”

(3).颤抖貌。 元 吕起猷 《又用昙字韵》:“竹委长身寒郭索,松埋短髮老 瞿曇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郭索,汉语词汇,主要用作拟声词和形容词,其核心含义与螃蟹及其活动相关,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声音联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本义:拟声词,形容螃蟹爬行或吐沫的声音

这是“郭索”最原始且最常用的含义。古人观察到螃蟹活动时发出的窸窣声响,用“郭索”一词来模拟这种声音。例如:

二、引申义:形容螃蟹急遽爬行的样子或躁动不安的状态

由拟声自然引申,用于描绘螃蟹快速、慌乱爬行的动态,或泛指类似的不安定状态。例如:

三、文学意象:在诗词中常代指螃蟹本身

因其独特的形象和声音特征,“郭索”常在古典诗词中作为螃蟹的代称或雅称,增添形象感和趣味性。例如:

四、构词特点:连绵词

“郭索”是一个典型的连绵词(联绵词)。这类词的特点是:

  1. 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
  2. 单个字拆开通常不表意或与整体词义无关;
  3. 常有多种写法(如“郭索”也作“蛣蟩”等,但“郭索”最为通行);
  4. 主要用以摹声或状物。

“郭索”一词生动地捕捉了螃蟹活动的核心特征——其爬行时发出的独特声响(拟声本义)及其带来的躁动、急行的视觉印象(引申义)。这使得它不仅是一个描述性的词汇,更成为文学作品中指代螃蟹的常用意象。其作为连绵词的性质,也体现了汉语词汇在摹拟自然声音和状态方面的丰富性。

参考来源:

  1. 《说文解字》(汉·许慎)及后世注疏(如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蟹”字的解释)。
  2.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引《蟹谱》。
  3. 《汉语大词典》(权威工具书,收录“郭索”词条,详述其拟声、引申义及连绵词性质)。
  4. 历代诗词作品(如黄庭坚、薛昂夫等)。
  5. 语言学著作关于连绵词(联绵字)的论述(如王力《汉语史稿》等)。

网络扩展解释

“郭索”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uō suǒ,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其用法在古籍和诗词中较为常见:

1.螃蟹爬行的形态或声音

2.借指螃蟹

3.颤抖、躁动的状态


“郭索”一词兼具具象与抽象意义,既生动描绘了螃蟹的形态,又扩展为对颤抖、躁动状态的隐喻。其用法多见于古代文学作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古籍原文(如、6、7)。

别人正在浏览...

白杆军百味哔哩礴喇必修步队惨象操宰晨鸡创端醇酒妇人从兄弟门中胆丧魂惊斗艶蕃扞芬馥棼翳附贯甘壤公羊学派闺台古交市横竪黄肠黄天浆子简照鲛客夹心贾直解兵竞逐巾韈禁欲救过补阙汲援祭幛掬缩开卷靠手丽人炉槌淖溺泥滑滑拟容弄月吟风盘壑蒲艾趫雄七宝粥启会入绍尚享恃固食实封死骨更肉托褾五晓县泉斆颦廨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