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途中逃亡。《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以亭长为县送徒 酈山 ,徒多道亡。”
(2).死于道路;死于途中。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版荡凄凉》:“道亡者多,身膏草野,至 燕 者仅十七八人。”
(3). 南朝 梁 鼓吹曲名, 沉约 作。《隋书·音乐志上》:“第四, 汉 曲《上之回》改为《道亡》,言 东昏 丧道,义师起 樊 邓 也。”
"道亡"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核心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在逃亡途中或因逃亡而死。其中"道"作名词指"道路、路途","亡"指"逃亡、死亡"。该词多见于史书或文言作品,描述人物在流亡过程中的状态或结局。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道亡"词条释义。
二、用法分析
逃亡于途
强调逃亡的行为发生在路途之中。
例:《后汉书·独行列传》载李业"道亡",指其在躲避征召的逃亡过程中去世。
来源参考:《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对"道"作处所名词的解析。
避祸致死
隐含因逃亡而丧生的结果,多与政治迫害或战乱相关。
例:《南史·袁粲传》载其子"道亡",指其子在逃亡中被杀。
来源参考:《中古汉语词汇史》(王云路著)对"亡"的引申义考释。
三、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但可见于古籍研究或历史文献。需注意与"道"的其他义项(如学说、方法)严格区分,避免歧义。
来源参考:《近代汉语词汇研究》(蒋绍愚著)对文言词消亡现象的论述。
注:因专业辞书及学术著作的官方电子资源访问受限,此处未提供直接链接,建议通过权威学术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中华古籍库)检索相关文献来源。
“道亡”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人员(如囚徒、士兵等)在行进过程中逃跑。例如《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押送徒役时“徒多道亡”。
表示人在旅途中死亡,或尸体被遗弃在野外。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版荡凄凉》提到“道亡者多,身膏草野”,描述南宋亡国后宗室成员流亡途中的惨状。
为南朝梁时期沈约所作的一首乐曲,属军事题材的宫廷音乐。《隋书·音乐志》记载其创作背景为“东昏丧道,义师起樊邓”。
以上释义综合了古代典籍和现代词典的考据。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原文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来源。
白玉轴把拏变容改俗亳宫才器豺牙吃价打茶会大老爷当行家档期诋短钉坐梨地魄东床之选对外贸易堕节愕窒烦浊飞行器風吹雲散粉面含春诡差过手货浩丽厚禄荐藉孑裂计争儁良剧诗狂者理产鸾俦纶章没交涉明酌木朴母校骈丽屏辅辟邪旗千金之家桼雕遒伟认犯赏不逾时石斛石投大海十字饼四鉢宋人松声土中人挖洞委命无想笑骂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