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科须 ”。政府于常规正赋外,因临时需要科征财物。 宋 李纲 《与宰相论捍贼札子》:“若止仰常赋,深恐缓急不免科须,米价翔踊,民力重困。”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八:“并边之民,死於杀掠;内地之民,死於科需,则四海百姓皆怨矣。”《宣和遗事》前集:“时 方腊 家有漆园,常为造作局多所科须,诸县民受其苦; 两浙 兼为花石纲之扰。”
“科需”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kē xū,主要用于描述政府常规赋税之外的临时性征调或征收财物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核心
“科需”指政府因临时需求,在常规税赋外额外征取财物,带有强制性和非固定性特点。
异体写法
该词也写作“科须”,两者含义相同,常见于古代文献。
历史语境
该词多见于宋代文献,反映当时赋税制度中的临时性征收现象。例如:
社会影响
这类征调常引发民怨,如《宣和遗事》记载因科需导致“四海万姓皆怨”,可见其对社会稳定的冲击。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赋税制度,可参考宋代经济史相关研究。
科需(kē xū)是一个由“科”和“需”两个字组成的词语,表示科学技术的需求。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
“科”字的拆分部首是“禾”,总共有9个笔画;“需”字的拆分部首是“雨”,总共有14个笔画。
《科需》这个词语是在现代汉语中逐渐形成的,原意是指科学技术及其发展所带来的需求。
繁体字中,“科”字写作「稞」,“需”字写作「須」。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科”字有多种写法,如:「稞」「科」「枲」「稞面」等;“需”字也有多种写法,如:「須」「眛」「䣳」等。
1.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人们对各种科需的追求。
2. 在现代社会中,科需日益增长,需要不断强化科技创新。
科学、科技、需求、需求量、科技创新等。
科技需求、科学技术需求。
非科技需求、非科学技术需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