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title of a reigning dynasty] 一国的称号,如汉、唐、宋、元、明、清等
(1).国家或朝代的名号。《史记·五帝本纪》:“自 黄帝 至 舜 禹 ,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 黄帝 为 有熊 , 帝顓頊 为 高阳 , 帝嚳 为 高辛 , 帝尧 为 陶唐 , 帝舜 为 有虞 。”《北史·崔宏传》:“时 晋 使来聘,帝将报之,詔有司议国号…… 道武 从之,於是称 魏 。”《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 李绍真 、 孔循 以为 唐 运已尽,宜建国号。”
(2).指年号。 清 袁枚 《随园随笔·避讳改国号改地改官》:“为子孙避讳而改祖宗之国号, 唐 以 中宗 讳 显 而称 高宗 之 显庆 为 明庆 ;避 明皇 之讳 隆基 而改 高宗 之 永隆 为 永崇 。”
(3).朝廷命妇“国夫人”的封号。亦称有此封号者。 唐 元稹 《为萧相国谢太夫人国号告身状》:“恩赐臣母国号告身一通。”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九:“ 杨相 女适 裴坦 长子,嫁资丰厚,什器多用金银。 坦 尚俭,闻之不乐。一日,与国号及儿女辈到新妇院。”
"国号"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历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概念,指代政权建立时官方确定的国名,具有法定性和象征性。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国号是"一个国家的正式名称",《辞源》进一步解释其为"历代君主所建朝代的称号",例如汉、唐、宋等。
从历史语言学角度分析,国号的构成包含三种主要形式:
在典章制度层面,《中国历史大辞典》指出,国号变更需通过"告祭天地"的礼制程序,明清两代更将国号镌刻于传国玉玺,成为国家主权的物化象征。现代国家体系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国号,延续了传统政治符号的现代转型。
从考据学角度看,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考证商朝国号本为"殷",周人改称带有贬义的"商",揭示了国号承载的政治话语权。这类研究成果已被收录于《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等权威文献。
国号是代表一个国家或朝代的法定称号,具有重要的政治与文化象征意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国号指行使国家主权的政权名称,是法定统治政权的官方称号。在中国古代,国号即朝代名称,如汉、唐、宋、元、明、清等。新政权建立时,确立国号是首要任务,用以彰显天命所归与政权合法性。
起源
最早的国号可追溯至夏朝,据《史记》记载,黄帝至舜禹时期已有“异其国号”的传统,但实际第一个明确国号为夏朝。
演变特点
历代国号多源于封地、谥号或象征祥瑞的词汇。例如:
政治象征
国号代表政权正统性,如明朝国号“明”寓意“光明”,彰显推翻元朝统治的合法性。
文化符号
承载治国理念,如“清”暗含“水德克火”(明朝属火德)的五行思想。
现代国号通常与通称不同,例如中国国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国际通称“China”源于古代“秦”的音译。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朝代国号的来源或文化内涵,可参考《史记》《资治通鉴》等史料,或查阅、7的历史分析。
百听不厌包银便娟操弹茶户长淮程砚秋崇名丑侪垂暮之年刺芡摧锋打平钉果盘东山谢氏耳闻不如目见公告盥洗寒绨韩湘子黄冠草服魂意渐耳较若画一角犀酒中趣撅子拘拏浚洌均势慷慨就义宽免僚朋禄奉麻沸墨线耐辛苦牛牢攀违强不知以为知佥妻青圜青玉盘求神问卜肵俎攘翦荣草儒俊十六宅宿衅天理昭然涂廪五穷相规先遣先室筱簜小褂谢公乞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