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闻不如目见的意思、耳闻不如目见的详细解释
耳闻不如目见的解释
[seeing for oneself is better than hearing from others] 耳听的不如眼见的真实
耳闻不如目见,吾曹目见何可共辨。——《魏书·崔浩传》
详细解释
谓听到的不如看到的可靠。 汉 刘向 《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魏书·崔浩传》:“耳闻不如目见,吾曹目见,何可共辨?” 张天翼 《大林和小林》第九章:“ 包包 说:‘天使的翅膀都是这样的。’‘啊,是的是的,真是耳闻不如目见。天使呀,您来有什么话对我说。’”亦作“ 耳闻不如眼见 ”、“ 耳闻不如目睹 ”。《旧唐书·辛替否传》:“臣尝以为古之用度不时,爵赏不当,破家亡国者,口説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眼见。”《资治通鉴·唐睿宗景云二年》:“自古失道破国亡家者,口説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词语分解
- 耳闻的解释 耳朵所听到的;亲耳闻听他的一些事我早有耳闻详细解释听说,听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鬼非目睹,语非耳闻,恍惚杳冥,茫无实据。” 朱自清 《执政府 * 记》:“我只说我当场眼
- 目见的解释 亲眼看到。 汉 王充 《论衡·说日》:“ 鲁 史目见,不空言者也,云与雨俱,雨集于地。” 唐 韩愈 《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在文书所记及耳闻相传者不説,今直取目见、亲与之游而以药败者七六公以为
网络扩展解释
“耳闻不如目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为“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真实可靠”,强调亲身观察的重要性,常用于说明直接经验比间接传闻更可信。
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比喻通过实际观察或亲身体验获得的信息,比单纯听来的传闻更准确可靠。常用于倡导实践或批判仅依赖间接信息的行为。
-
出处与典故
- 文献来源:最早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 历史故事:战国时期,魏文侯欲选邺城太守,谋臣翟璜建议亲自考察候选人,最终通过实际观察选中了西门豹。这一典故进一步诠释了成语的实践意义。
-
用法与例句
- 语法:复句式结构,多作分句或补语,可独立使用。
- 例句:明代《西游记》第四十八回:“口说无凭,耳闻不如目见,我背了马,且请师父亲去看看。”
-
近义与反义
- 近义词: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
- 反义词:道听途说、以讹传讹。
应用场景
- 强调实践:如学术研究、工作调研中,需提醒他人注重实地考察。
- 反驳传闻:当质疑信息的真实性时,可用此成语主张直接验证。
如需更完整的典故背景或例句,可参考《说苑·政理》等古籍或权威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耳闻不如目见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听说的不如亲眼所见。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一下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拆分部首和笔画:
耳 - 耳朵,表示听觉的器官。它是由“丨”和“㇏”这两个部首组成。
闻 - 听到、听说。它是由“门”和“二”这两个部首组成。
不 - 否定词,表示不做某事。它是由“一”和“丿”这两个部首组成。
如 - 像、如同。它是由“女”和“口”这两个部首组成。
目 - 眼睛,表示视觉的器官。它是由“目”这个部首组成。
来源:
耳闻不如目见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论语》中的一句话:“目见而心知,言闻而意密。”意思是亲眼所见的效果远远胜过尽听说的效果。
繁体:
耳聞不如目見(繁體字)
古时候汉字写法:
耳聞不如目見(古時候漢字寫法)
例句:
耳闻不如目见,你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的。
组词:
耳目一新、耳闻目睹、耳闻目见、耳闻目睹、耳目门户、目见耳闻
近义词:
百闻不如一见、亲眼所见胜于百闻
反义词:
耳闻胜于目见、眼见不如耳闻
这样,你对《耳闻不如目见》这个成语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到你!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