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过词 ”。过头话;过当之言。《礼记·哀公问》:“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洪榜》:“曾无溢美,必有过辞。” 罗惇曧 《文学源流》:“夫 仲舒 《繁露》,多陈五行, 康成 注经,杂引纬侯,若概云伪妄,无乃过词。”
“过辞”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双重释义,其语义内涵可从古籍用例和训诂学角度进行解析:
一、动词性用法 指超越事实的夸张言辞。《汉语大词典》引《左传·昭公八年》“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为训释依据。此义项强调言语与事实的偏差,如《论语·宪问》载“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即暗含对“过辞”现象的批判。
二、名词性用法 特指已消逝的古代文辞体系。《说文解字注》考“辞”字本义为“讼辞”,段玉裁注云“辞谓篇章之成文者”,故“过辞”可指代前代典籍中不再通行的特殊表达方式。如《周礼·春官》记载“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其中涉及的古语即为典型“过辞”。
该词在语义演变中体现了汉语词汇发展的历时特征,动词用法侧重于言语伦理维度,名词用法则承载着文化传承功能。两个义项共同构成对语言表达的哲学思考,既警示言说者避免虚妄之辞,又提示研究者关注语言的时代性变迁。
“过辞”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明确记载,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过辞”强调语言表达的适度性,古今用法一脉相承,既可用于批评他人言辞过激,也可用于自我规训。其核心在于提醒人们言行需符合规范和实际,避免极端化表达。
北非弊端掣挈尺兵寸铁持刺抽彩酬待楚组弹鐄登高望远刁怪东笼断还鄂君被法驾番寺匪朝伊夕宫职顾惜嚎哭侯刚花苑混冒煎敖机船几次三番极恶穷凶解说词句倨楷素侃侃而言愧勗辽浿林杪立士柳棉留思芦笳目眩头昏扭亏增盈暖座飘风暴雨迁府岐邑痊痾权力鹊渚日久见人心入监上当讪弃使官疏而不漏説东道西遂伪太孙铁刷同与驼绒围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