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辞的意思、过辞的详细解释
过辞的解释
亦作“ 过词 ”。过头话;过当之言。《礼记·哀公问》:“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洪榜》:“曾无溢美,必有过辞。” 罗惇曧 《文学源流》:“夫 仲舒 《繁露》,多陈五行, 康成 注经,杂引纬侯,若概云伪妄,无乃过词。”
词语分解
- 过的解释 过 (過) ò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过江。过账。过程。过渡。过从(交往)。经过。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过秤。过磅。过目。 超出:过于。过度(?)。过甚。过奖(谦辞)。过量(刵 )。过剩。过犹不及
- 辞的解释 辞 (辭) í 告别:告辞。辞诀。辞行。辞世。辞别。 不接受,请求离去:辞职。辞呈。 躲避,推托:不辞辛苦。辞让。辞谢。推辞。 解雇:辞退。 同“词”。 优美的语言:辞藻。修辞。 讲话;告诉:“请辞于
网络扩展解释
“过辞”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明确记载,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过辞(或作“过词”)指不恰当的过头话、过当的言辞,通常表示超出合理限度的表达。例如在批评或赞美时过于夸张,超出实际情形。
2.文献出处
- 古代典籍:
- 《礼记·哀公问》:“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强调言行应适度。
- 清代江藩在《汉学师承记·洪榜》中提到:“曾无溢美,必有过辞。”,指评价应避免夸大。
- 近代引用:
- 罗惇曧《文学源流》批评某些学术观点时,用“若概云伪妄,无乃过词”,指出全盘否定属于极端言辞。
3.异体形式
- “过辞”与“过词”通用,后者是前者的另一种写法,意义完全相同。
4.使用示例
- 古典文学:宋代赵蕃诗句“扁舟过辞君,落日系高柳”,此处“过辞”可理解为辞别,但需结合语境,可能暗含谦逊或谨慎的告别态度。
- 现代语境:多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讨论,如“这种评价未免过辞”,表示对夸张表述的委婉批评。
5.现代应用
- 在学术写作或正式场合中,需注意避免“过辞”,以保持客观性。例如,学术论文中若过度强调某观点而未提供充分证据,可能被视为“过辞”。
“过辞”强调语言表达的适度性,古今用法一脉相承,既可用于批评他人言辞过激,也可用于自我规训。其核心在于提醒人们言行需符合规范和实际,避免极端化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二
账号额度使用完毕,请更新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