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求取;招致。 唐 韩愈 《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有以君生平告者,即遣客鉤致。” 宋 叶适 《参议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铭》:“故世人之与公遇者,多异公所为而已。然莫能鉤致公以轩輊之者,遂以此终其身。” 明 宋濂 《跋郑公墓铭》:“乡人 赵温叔 为相,雅欲相鉤致,亦未肯就。” 清 龙启瑞 《何雨人家传》:“其党先期受君鉤致,或反为我用。”
(2).用钩子钩取。 明 马愈 《马氏日钞·蟹芦图》:“沙狗小若彭蚏,见人輙走入沙穴,鉤致不可得。”
(3).串通勾结。《明史·蜀王椿传》:“前代 两川 之乱,皆因内地不逞者鉤致为患。”
“钩致”是一个多义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解释:
求取、招致
指通过主动手段获取事物或引发结果。
用钩子钩取
字面指用钩状工具获取难以触及之物。
串通勾结
带有贬义,指暗中联合图谋不轨。
该词现已罕用,多出现于古籍或学术研究。理解时需注意语境,例如:
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明史》等原始文献,以获取更精准的释义。
钩致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引诱他人做坏事或犯错误,具有诱惑性的引导,使人陷入困境或罪恶中。
钩致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钩部,右边是致部。其笔画数为10画。
钩致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起初它是用来形容渔民利用鱼钩引诱鱼类的行为。后来逐渐引申为引诱、诱惑他人做坏事的意思。
钩致的繁体字为「鉤緻」。
在古代汉字中,钩致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现代汉字中的写法已经统一,不再使用古代写法。
1. 他利用权力钩致那些野心勃勃的人,使他们堕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2. 她的美丽和聪明使得她对别人具有了强大的钩致力量。
3. 那名诈骗犯用巧妙的言辞钩致了许多人上当受骗。
诱致、引诱、引导、引发
引诱、引导、利诱、勾引
警惕、防范、拒绝、抵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