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风度的意思、风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风度的解释

[demeanor;bearing] 美好的举止、姿态或气度

有风度的人

风度大方

详细解释

(1).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态。《后汉书·窦融传论》:“尝独详味此子之风度,虽经国之术无足多谈,而进退之礼良可言矣。”《宋史·儒林传五·胡安国》:“然风度凝远,萧然尘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凤阳士人》:“音声靡靡,风度狎褻。士人摇惑,若不自禁。” 魏巍 《挤垮它》:“他浑身上下都很清洁、整齐,保持着军人的习惯和风度。”

(2).特指美好的举止姿态。《魏书·穆亮传》:“ 羆 弟 亮 ,字 幼辅 ,初字 老生 ,早有风度。”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十五:“ 文采同志 正如他的名字一样,生得颇有风度。”

(3).气概,器量。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文》:“昔之通乎此数者,不为剖判之行,必广其风度,无挟私殊,博其交道,靡怀异曲。”

(4).指诗文书画的风致神韵。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殷文圭》:“ 唐 末,文体浇漓,才调荒秽,稍稍作者,强名曰诗…… 文圭 稍入风度,间见奇崛,其殆庶几乎!” 明 方孝孺 《上蜀府启》:“ 谢公 墨竹暨诗,风度英妙,足为国华。”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五:“山僧惊异。告曰:此 焦山 僧 朗月 之诗,寂去已三十三年矣,其风度语言,与君相似。”

(5).风吹拂过。 南朝 梁 王僧孺 《中寺碑》:“日流闪烁,风度清鏘。” 唐 顾非熊 《出塞即事》诗之一:“ 河 上月沉鸿雁起,磧中风度犬羊膻。” 唐 慧净 《和琳法师初春法集之作》:“尘飞扬雅梵,风度引疏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风度是汉语中描述个体仪态举止的核心词汇,指人在言行举止中自然流露出的气韵与修养。《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美好的举止姿态”,强调由内而外体现的从容态度与品格特质。据《古代汉语词典》考证,“风”原指自然气象,引申为教化影响,“度”则含法式、标准之意,二字组合后自魏晋时期起用于评价士人雅量,如《世说新语》载“嵇康风姿特秀”便属典型风度描述。

从文化内涵分析,风度包含三个维度:其一为仪表礼仪的得体性,如《礼记·玉藻》所述“君子之容舒迟”;其二为临事处变的从容气度,参考《晋书·谢安传》记载的“围棋赌墅”典故;其三指学识修养的外化表现,朱熹在《近思录》中强调“持敬”工夫对风度的塑造作用。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指出,该词已从贵族专属评价发展为对普遍行为美学的衡量标准。

典型用法可见于“名士风度”“大将风度”等固定搭配,多用于褒扬个体在特定情境中超越常态的表现。例如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评价王安石“虽执拗而不失学者风度”,即综合了仪态、气度与学识的多重维度。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风度”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态,特指通过优雅得体的行为举止所展现出的修养与气质。如《后汉书》记载:"进退之礼良可言矣",强调进退有度的礼仪风范。

二、历史渊源

  1. 词源发展:最早见于东汉史书,原指文采出众(),后延伸至礼数规范。
  2. 内涵扩展:南朝文献中开始包含气概器量,宋代发展为涵盖诗文书画的风致神韵()。

三、核心要素

  1. 外在表现:
    • 优雅的肢体语言(如"风度翩翩")
    • 得体的语言表达(语气温和、措辞恰当)
  2. 内在修养:
    • 文化素质(经史修养)
    • 心理特质(自信从容、情绪稳定)

四、现代诠释

当代语境中,风度被视作综合素养的体现,包含:

五、跨文化视角

法语中对应"manière distinguée"(优雅举止),强调通过肢体语言传递文化教养()。东西方认知均注重内外兼修的特质。

注:完整文献考证可参考《后汉书·窦融传》《魏书·穆亮传》等古籍记载,现代例证详见魏巍《挤垮它》等文学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敖库白蒙陈欠触目兴叹怠肆地貌学独生子女儿孙自有儿孙福风光月霁凤皇仪封狶冯夷佛山父国官田国际联盟过郄盒匳盒子坚孤牋翰机碓踖躩敬老院禁中语旧态复萌巨溟距随拉面泠纶六出花鲁敦周彝麦垅喃喃咄咄忸怩不安弄兵潢池浓绮殴曳飘茵堕溷屏事亲戚日屈闪放上坐沈括疏觕水镜四兆潭渚蜕脱穨云駃雨屠维王李物理饷项贤孝戏兵邪火习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