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排列筹码以计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俭啬》:“司徒 王戎 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 洛 下无比。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筭计。” 刘孝标 注引 王隐 《晋书》:“ 戎 好治生,园田周徧天下,翁嫗二人,常以象牙筹昼夜筭计家资。”
“散筹”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差异,需结合文献和权威资料综合解析:
散筹(拼音:sàn chóu)原指排列筹码以计数,主要用于财务或资源管理的场景。此义项源于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俭啬》的记载:司徒王戎虽富贵,仍与夫人深夜用象牙筹计算家产。筹码在此处为古代计算工具,类似现代的算盘或账本。
《世说新语》提到王戎“烛下散筹筭计”,刘孝标注引《晋书》补充说明其“以象牙筹昼夜筭计家资”。这一典故生动描绘了古人精打细算的形象,侧面反映了魏晋时期豪族对财富管理的重视。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散筹”解释为集思广益、共同协作,强调集体解决问题的含义。但此释义缺乏古籍直接依据,可能是基于“分散筹划”的联想引申,需注意区分古今用法差异。
散筹(sàn chóu)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散和筹。
散(sàn)是一个三点水的字,它的部首是放,总笔画数为12。散的意思是分散、分开。拆分它的部首,放可以表示放松或释放。
筹(chóu)是一个四点水的字,它的部首是竹,总笔画数为12。筹的原意是一种计算工具,用来计数。在这个词中,筹表示通过计算、打算。
“散筹”一词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交恶而不相散筹。”意思是指人们在交恶的时候,并不会把自己的心意轻易地分散开来。
在繁体字中,散筹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字形有所不同,但意思没有变化。例如,散在金文中的写法较为简化,由两个象征散放的手并排组成。筹在金文中的写法则是一个竖线,表示竹简。这些字形的演变是基于象形原则。
以下是散筹在句子中的示例:
他积极散筹,希望能够筹备好下一期的展览活动。
组词:散布、筹措、筹码。
近义词:分散、筹划。
反义词:集中、储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