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诟讟的意思、诟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诟讟的解释

怨恨痛骂。 宋 苏洵 《六经论·诗论》:“《小雅》悲伤詬讟,而君臣之情卒不忍去,怨而不至於叛者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诟讟(gòu dú)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诟”和“讟”二字组成,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义与引申义

  1. “诟”的本义

    “诟”指辱骂、斥责。《说文解字》释为“謑诟,耻也”,引申为公开的言语侮辱。例如《礼记·儒行》载“常以儒相诟病”,即指责他人过失。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0卷,第1123页)

  2. “讟”的本义

    “讟”意为诽谤、怨言。《说文解字》注:“讟,痛怨也。”如《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民之攸讟”,指民众的怨愤之声。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345页)

  3. 复合词“诟讟”

    二字连用强化了“公开责骂与怨恨”的含义,多指因不满而激烈抨击,常见于文献描述民怨或舆论批评。例如《宋史·河渠志》载:“河水泛滥,民多诟讟”,即百姓因水患公开抱怨官府。

    来源:《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第4201页)

二、用法与感情色彩

三、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

    明确释义为“斥责怨恨”,引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九:“吏贪而民益诟讟。”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6卷第102页

  2. 《辞源》:

    标注其出现于先秦典籍,如《国语·周语下》:“民无谤讟”,注疏称“讟”即“诽谤”。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第292页

四、例句与典型用法

《明史·食货志》:

“加赋之令频出,百姓不堪其扰,道路诟讟之声不绝。”

(译文:频繁加税导致民怨沸腾,民间公开指责之声不断。)

“诟讟”是承载强烈批判色彩的古汉语词汇,其语义核心为公开的怨恨与责骂,多用于历史文献中描述群体性不满,现代研究可结合古代政治、社会史深化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诟讟”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语,现结合搜索结果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拼音为gòu dú,意为怨恨痛骂,包含强烈的不满情绪和言语攻击性。该词由“诟”与“讟”两个汉字组成,均为左右结构。

二、字义分解

三、文献引证
宋代苏洵在《六经论·诗论》中写道:“《小雅》悲伤诟讟,而君臣之情卒不忍去”,描述臣民虽有怨愤却未至背叛的复杂情感。

四、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出现在古典文学或学术讨论中,需结合语境理解其情感强度。由于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建议进一步查阅《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确认细节。

别人正在浏览...

白殭北衙陛螭仓实赤柰冲打戴高帽地财顶柱子非短風肉敷披改授绲殽古质洪细话中带刺蠒栗假言直言推理结膜炎惊婚紧箍咒进入谨诛九霞丹凯撒大帝靠盘儿空法圐圙拉朽摧枯羸劣麟鸿麟文赂献帽盔毛桃面缚舆榇明转瓯卜皮里膜外千岁室窃夺穷州阙漏屈迹散兵游勇沈敏甚末石匮手指字母书读五车输芒私全堂廉檀心橦末纤瑕鲜摘摘泻盆细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