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野兽陷于绝境必然进行搏噬反扑。亦喻人陷入困窘之境,便会竭力反击。《朝诗外传》卷二:“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兽穷则啮,於是奸 苗 倡言逐客民,復故地,而羣寨争杀百户响应矣。”
“兽穷则啮”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hòu qióng zé niè,其核心含义是:野兽陷入绝境时必然拼死反扑,比喻人在极端困窘的处境下会竭力反抗。
基本释义
该成语通过动物在绝境中的本能反应,引申为人类在走投无路时的激烈反抗行为。例如《韩诗外传》卷二提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强调压迫过甚会引发强烈反弹。
出处与演变
最早见于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清代魏源在《圣武记》卷七中进一步使用该词描述历史事件:“于是奸苗倡言逐客民,复故地,而群寨争杀百姓响应矣”,体现其现实意义。
用法特点
多用于书面语,语法上常作宾语或定语,如“不可逼迫过甚,以免兽穷则啮”。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历史用例,可参考《韩诗外传》和《圣武记》相关章节。
《兽穷则齧》是一句成语,意为动物在贫乏的情况下就会互相咬食。这个成语比喻在困境中的人或物会互相争斗、伤害对方。
《兽穷则齧》的部首拆分分别为: - 兽: 羊头部首(⺶) - 穷: 穴字底部首(穴) - 则: 刀字旁首(⺈) - 齧: 齒字旁首(齒)
《兽穷则齧》一共有16笔。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庄子·知北游》中,文章描述了动物们在水流枯竭的河流中相互咬食的情景。
《兽穷则齧》的繁体写法为「獸窮則齧」。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对于《兽穷则齧》中的部分字有一些变化: - 兽: 在篆书中是以「獸」字形表示 - 则: 在篆书中是以「則」字形表示 - 齧: 在篆书中是以「齧」字形表示
“团队中出现了争权夺利的现象,实在是《兽穷则齧》的体现。”
《兽穷则齧》没有固定的组词用法。
《兽穷则齧》的近义词有:兽性大发、尔虞我诈。
《兽穷则齧》的反义词有:和谐共处、团结协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