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府歌辞名。《乐府诗集》附于相和歌辞《箜篌引》下。四言四句,以歌辞首句“公无渡河”而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箜篌引》, 朝鲜 津卒 霍里子高 妻 丽玉 所作也。 子高 晨起刺船而櫂,有一白首狂夫,披髮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呼止之,不及,遂堕河水死。於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歌。声甚悽愴,曲终自投河而死。 霍里子高 还,以其声语妻 丽玉 。 玉 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焉。 丽玉 以其声传邻女 丽容 ,名曰《箜篌引》焉。”
“公无渡河”是一个多维度含义的词汇,其解释需结合历史渊源、文学创作及文化内涵展开:
“公无渡河”最早为汉乐府古题,又名《箜篌引》,源于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的悲歌。据记载,一白发狂夫执意渡河溺亡,其妻悲怆作歌:“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古今注》)此故事表达了对执迷不悟者的劝诫与哀叹,暗含人生无常、命运不可违逆的哲理。
李白以此为题材创作同名诗,融合大禹治水典故,赋予其更宏大的意象:
部分词典将其定义为成语,引申为“公共事务因缺乏资源或规划而难以推进”的困境(如、2)。但需注意,此释义多见于现代网络词典,传统文献中更强调其劝诫与悲剧内核。
“公无渡河”的核心含义需分语境解读:
建议结合《乐府诗集》《李太白全集》等古籍深入理解其本义,现代引申用法需注意语境适配性。
《公无渡河》是一个成语,意为没有公愤之心,没有义愤之情。其中“公”指众人、众多;“渡河”指渡过河流,比喻克服困难、冲破障碍。
《公无渡河》拆分为「公」、「火」、「水」、「忄」四个部首和12个笔画。
《公无渡河》出自南朝宋王粲的《谢公墓志铭》:“不泄公无渡河之义,不负公无梦道之志。”后来逐渐成为成语。
《公无渡河》的繁体写法为「公無渡河」。
古时候《公无渡河》的汉字写法为「公無渡河」。
他面对困境时,展现出了公无渡河的勇气。
公认、无情、渡江、河流等。
没有义愤之情、无公愤之心。
满腔公愤、义愤填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