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髡刖的意思、髡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髡刖的解释

剃发与断足之刑。 汉 贾谊 《新书·阶级》:“是以係缚、榜笞、髡刖、黥劓之罪,不及士大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髡刵(kūn-èr)是古代两种刑罚的合称,分指髡刑与刵刑,均属肉刑范畴,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与社会警示意义。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释其义:


一、髡刑(kūn xíng)

释义:

剃去犯人头发、鬓须的刑罚。古代视头发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象征,髡刑通过破坏身体完整性实施精神羞辱,属耻辱刑的一种。

字形溯源:

“髡”从“髟”(biāo,长发下垂形)、“兀”(断足),《说文解字》释为“剃发也”。

历史记载:


二、刵刑(èr xíng)

释义:

割去犯人耳朵的刑罚。刵刑通过肉体残损标记罪犯身份,兼具惩戒与威慑功能。

字形溯源:

“刵”从“刀”、“耳”,《说文解字》注“断耳也”。

典籍例证:


三、髡刵的文化与社会意义

  1. 伦理象征:

    髡刑破坏“孝道”载体(须发),刵刑损毁听觉器官,均以身体残缺达成道德惩戒。

  2. 等级标识:

    先秦时多施于庶民,《礼记》载“刑人不在君侧”,受刑者被排斥于主流社会之外。

  3. 法律演变:

    汉文帝废除肉刑后,髡刑演变为“髡钳”(剃发戴刑具),刵刑逐渐被笞刑替代,反映刑罚文明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2. 班固《汉书·刑法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孔颖达《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4. 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版)

(注:文献来源为权威古籍整理版本,链接因平台限制未附,可于中国基本古籍库或专业图书馆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髡刖”是古代两种肉刑的合称,需分而释之:

1. 髡(kūn)
指剃去头发、胡须的刑罚。属于耻辱刑,因古人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剃发象征贬低身份。此刑始于商周,汉代常作为减死替代刑(如《汉书》载“当斩右趾者,髡钳为城旦舂”)。

2. 刖(yuè)
指砍去脚或膝盖的酷刑。一说为断足(如《韩非子》记“楚人和氏得玉璞,献之厉王,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另一说为剔去膝盖骨(如战国孙膑遭庞涓陷害被刖)。盛行于商周,秦汉后逐渐废止。

合义
“髡刖”合用多泛指古代肉刑体系,如《晋书·刑法志》提及“髡笞之罚,不足以惩”。但具体案例中,两者多单独使用:髡刑侧重精神羞辱,刖刑侧重肉体摧残。需注意二者非固定搭配,实际刑罚实施常因朝代、罪名而异。若涉及具体古籍语境,建议结合上下文进一步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鲍家姑拔轴法背判傧从残篇断简侧畔尘埋椿萱并茂辞观村粗刀镰道妙地方性植物斗筲之器非分废坠锋巨纷若奋迅副食店古门道姑山覈考怀羞环极哗笑姣丽竭力介人讥骂窥隙库若干类人猿两举零族露台默杀内任浓挚喷振普浃情敌琼瑶岨谷软披披瑞木麝牋生态系统施疗施为思患预防调徵通确土稚未达一间夏后开蚬斗湘文晓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