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俚的意思、巴俚的详细解释
巴俚的解释
巴 地民间歌谣。用以对自作诗文的谦称。 唐 孟浩然 《和张明府登鹿门山》:“谬承 巴 俚和,非敢应同声。”
词语分解
- 巴的解释 巴 ā 粘结着的东西:泥巴。锅巴。 粘贴,依附在别的东西上:饭巴锅了。巴结别人。 贴近:前不巴村,后不巴店。 盼,期望:巴望。 张开:巴着眼睛。 古国名,在今中国四川省东部。 中国四川省东部,泛指四川
- 俚的解释 俚 ǐ 民间的,通俗的:俚俗(粗俗)。俚语。俚歌。俚曲。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巴俚”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ā lǐ,主要用于文学语境中,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
- 本义
指古代巴地(今四川东部及周边)的民间歌谣,具有地域文化特色。
- 引申义
文人常以此作为对自己诗文的谦称,类似于“拙作”或“俚语”,表示自谦。
详细解析
- 词源背景
最早见于《庄子·秋水》,原指低俗、粗鄙的言辞。后逐渐演变为文人对自身作品的谦称,弱化了贬义色彩。
- 文化内涵
巴地民间歌谣风格质朴,文人借用“巴俚”既表达对地方文化的尊重,又暗示作品不够雅致。
使用场景
- 文学作品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和张明府登鹿门山》中写道:“谬承巴俚和,非敢应同声”,以“巴俚”谦指自己的诗作。
- 日常表达
可用于自谦创作,如:“此文仅为巴俚之谈,望勿见笑”。
注意事项
- 现代语境中,“巴俚”使用较少,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含义。
- 避免与“俚语”混淆,后者泛指民间非正式用语,而“巴俚”特指巴地歌谣及引申的谦称。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古籍《庄子》及唐代诗词集注。
网络扩展解释二
巴俚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粗鲁、粗俗的态度或言行。它可以拆分成部首巴和俚,部首巴表示巴掌的形状,象征着手势或行为;俚则表示俚俗的意思。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繁体字形为「巴鄙」。
在古时候,「巴鄙」的汉字写法可能稍有不同。可以写成「巴鄙」的组合,巴仍表示思想粗糙的意思,鄙仍表示低俗的意思。一些例句可以是:“他的言谈举止十分巴鄙。”意思是他的举止言辞非常粗俗。
与巴俚有类似意思的词语可以是粗鲁、粗陋、粗野等。反义词则可以是文雅、优雅等。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如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向我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