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抱琵琶的意思、抱琵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抱琵琶的解释

语出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后因以比喻女子改嫁或移情他人。 清 李渔 《蜃中楼·义举》:“若不是逼抱琵琶,怎显他节操冰霜。”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品》:“诗曰:‘含顰忆昔侍尊前,丽服明妆似水仙。今日相逢卿老矣,不堪回首问当年。不抱琵琶过别船,芳心与石一般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抱琵琶"是汉语中具有文学意象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抱"指用手臂围持物体,《汉语大词典》释为"用手臂围住";"琵琶"是弹拨乐器,《中国乐器志》记载其形制为"四弦、梨形共鸣箱"。组合后字面指怀抱琵琶乐器的动作。

二、文学引申义 该词经白居易《琵琶行》"犹抱琵琶半遮面"诗句获得深层文化意涵。《唐诗鉴赏辞典》分析此句"既写乐妓演奏姿态,更隐喻人物欲语还休的复杂心境"(中华书局版),使"抱琵琶"成为含蓄遮掩的代名词。

三、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文学意象研究》指出,该词在戏曲表演中形成特定程式:怀抱琵琶象征艺人身份,半遮面部体现传统审美中的婉约之美(人民文学出版社)。明清小说常用此动作描写青楼女子形象。

四、现实应用 现代汉语中保留其比喻用法,《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在"琵琶"词条注明:"抱琵琶"多用于形容欲言又止、半藏半露的情态,常见于文学创作及评论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抱琵琶”是一个源自古典诗词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文化背景如下:

  1. 词语来源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原句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此句描绘了琵琶女初次露面时羞涩含蓄的情态,后文“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则暗示了她身世飘零的命运。

  2. 比喻意义
    该词后来演变为对女性改嫁或情感转移的隐喻。例如清代李渔在《蜃中楼·义举》中引用此典,暗指女性再婚或情感变化。

  3. 文化延伸

    • 形象特征:常与“半遮面”连用,形容含蓄、矜持的姿态。
    • 现代用法:偶尔用于调侃或文艺表达,如“犹抱琵琶半遮面”形容欲言又止的状态。
  4. 示例参考
    现代造句如:“情人节表达不再犹抱琵琶,爱情需勇敢直白”,体现了该词从古典到当代的语义延续。

总结来看,“抱琵琶”既保留了原诗中的文学意象,又在文化演变中衍生出特定的社会隐喻,成为汉语中兼具美感与深意的典故。

别人正在浏览...

把都不减蔡琰插架万轴斥犯抽条辵辵黜升促音弹举彫弱多吃多占梵贝放软顽方神佛幡高揖诡産龟手海说神聊还许鸿踪怀瑕猾民魂识煎靡骄诈节变岁移惊风骇浪金鐄积直卷甲抗拟拷鞫科盲阃教临川燐燐六尺之讬梨元路见不平妙璞明晰泥金帖子排矟品排青田石戎场舍菜水葫芦搪塞帑臧頽压罔贪先老先医下眼看下钥懈涣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