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锣的意思、抱锣的详细解释
抱锣的解释
宋 代一种以大铜锣伴身的乐舞。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烟火大起,有假面披髮,口吐狼牙烟火,如鬼神状者上场,着青帖金花短后之衣,帖金皂袴,跣足,携大铜锣,随身步舞而进退,谓之‘抱锣’。”
词语分解
- 抱的解释 抱 à 用手臂围住:拥抱。抱小孩儿。合抱。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进取)。 围绕,环绕:山环水抱。抱厦(房屋前面加出来的门廊,亦指后面毗连的小房子)。 胸怀愿望,志向:抱负。 心里存着,怀有:抱怨。抱
- 锣的解释 锣 (鑼) ó 一种乐器,铜制,像盘,用槌子敲打出来:锣鼓经(戏曲打击乐各种谱式的泛称)。锣鼓喧天。紧锣密鼓。 笔画数:; 部首:钅;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抱锣”是宋代的一种传统乐舞表演形式,其核心特征为表演者携带大铜锣进行舞蹈。以下是详细解释:
-
表演形式
表演者通常戴假面、披散头发,身着青底金花短衣和黑色裤子,赤足登场。他们口吐狼牙状烟火,手持大铜锣,通过步舞进退完成表演,整体风格带有神秘色彩,类似鬼神形象。
-
历史文献依据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的百戏表演场景,描述了“抱锣”的装扮与动作特点。
-
文化功能
作为宋代百戏(杂技、歌舞等民间艺术统称)的一部分,“抱锣”兼具娱乐性与仪式性,常在节庆或大型活动中演出,以烟火效果和夸张造型吸引观众。
-
现代关联
如今“抱锣”一词主要用于历史或民俗研究,其表演形式可能影响了后世戏曲、舞蹈中的道具使用与角色塑造,但具体传承脉络已不明确。
若需进一步了解宋代百戏的完整分类或相关成语(如“锣鼓喧天”),可参考《东京梦华录》原文或民俗研究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抱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抱锣(bào luó)是一个中文词汇,常表示着某人或者一群人手持锣鼓进行表演或庆祝。这个词常用来形容喜庆、热闹的场景。
拆分部首和笔画:
抱锣的拆分部首为手(扌)和金(钅),其中手(扌)表示与手有关的动作,金(钅)表示与金属有关。
来源:
抱锣一词的来源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可以推测它可能源自于节庆活动中所使用的锣鼓,用来增加喜庆气氛,同时也为表演者和观众带来乐趣。
繁体:
抱锣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抱鑼。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抱锣的写法与现代相似,使用了相同的部首和笔画。因汉字的演变和标准化,现代汉字的形状和书写方式更为规范。
例句:
1. 这个节日,人们抱锣敲鼓,庆祝丰收的到来。
2. 小朋友兴奋地抱着锣敲了起来,场面热闹非凡。
组词:
抱鼓、敲锣、击鼓、鸣锣、锣鼓声
近义词:
敲鼓、击鼓、敲锣打鼓
反义词:
静寂、无声、沉闷
希望以上回答能满足您的需求,请不要犹豫地继续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