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棺材。《后汉书·皇后纪下·孝崇匽皇后》:“ 元嘉 二年崩。以帝弟 平原王 石 为丧主,敛以东园画梓寿器。” 李贤 注:“梓木为棺,以漆画之。称寿器者,欲其久长也,犹如寿堂、寿宫、寿陵之类也。” 唐 杜牧 《池州李使君没后十一日,处州新命始到感而成诗》:“ 縉云 新命詔初行,纔是孤魂寿器成。”
(2).指生前预制的棺木。《儒林外史》第三二回:“老伯的寿器是我备下的,如今用不着,是不好带去了。” 骆宾基 《胶东的“暴民”》:“每家农户……有老人的,就注意该挑什么木料的寿器。”
寿器是汉语中特指为活人预先准备的棺木,亦称"寿材"。这一名称源于古代丧葬文化中对死亡的避讳心理,《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寿棺,生前预制的棺木"。从语源学角度分析,"寿"字在此处并非指寿命长短,而是借用其吉祥含义,表达对生命终结的仪式化尊重。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收录该词条时特别注明其文化属性:寿器制作多选用柏木、楠木等耐腐木材,传统形制为"三长两短"结构,即两侧与底部为长板,前后挡头为短板。这种特殊形制在《礼记·檀弓上》中已有记载,印证了其文化传承的延续性。
《金瓶梅》第六十二回中"西门庆使匠人做了一副好棺木,名唤寿器"的文学描写,生动反映了明代民间置办寿器的社会习俗。考古发现显示,汉代贵族墓葬中已存在髹漆彩绘的豪华寿器,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朱地彩绘棺,印证了该习俗的历史渊源。
在语言学发展层面,该词经历了词义缩小的演变过程。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指出,古汉语中"器"可泛指重要器具,随着时代发展逐渐特指丧葬用具。现代方言调查显示,江浙地区仍保留"做寿材"的完整制作仪式,包含选材、合缝、上漆等十二道工序,成为研究古代工艺的活态样本。
“寿器”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òu qì,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解释: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文学作品中的用例,可参考《后汉书》《儒林外史》等文献。
案无留牍报案不毬的怎侧想巢焚原燎朝簪单弱诞意冬节督军趸打騑骖峯岫皯霉革讳固定资産柜签国财毫光怀珍霍亨索伦家族家庸伎术官九故十亲军镇巨族寮舍乱气缗钱鸟谭扭力颇激寝罢寝恶倾葵求之不得七纵七擒权时制宜扰怨杉子杀业失魂落魄説话答礼儿叔祖母算术讨分上踏验霆击廷史托物寓兴温习文质彬彬无俚纤身小戎小租霞思云想卸职析木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