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逢迎宽容。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 周 多征伐,上下相戒,事危而言切,则峻肃而不阿借。”
“阿借”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一、基本释义
拼音:ā jiè
释义:指逢迎宽容,即通过迎合他人态度来表现宽容。
二、构词与语义分析
三、经典用例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中提到:“周多征伐,上下相戒,事危而言切,则峻肃而不阿借。”此处“不阿借”指不因迎合而放松原则,体现刚正态度。
四、使用特点 该词属于古汉语书面用语,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分析场景。其近义词可联想“曲意逢迎”,反义词则如“刚正不阿”。
参考来源:综合(汉典)、(鲁迅著作解析)、(沪江词典)等权威释义。
《阿借》是一个汉字词语,主要表示“借贷”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用于表示借款或借贷的行为。
《阿借》的部首是“阝”(阜字旁),它表示“邑”的意思。根据康熙字典,它的总笔画数为15画。
《阿借》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多样化。一种说法是来自古时候的银子借贷,借贷的双方约定只能在阿群人的地盘上偿还,因此称为“阿借”。另一种说法是来自于南北朝时期的音韵,当时人们用“揿”音接近“阿”的发音,后来演变成了“阿借”。
《阿借》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阿借」。
根据古代汉字的写法,借字旁是「介」,而非现在的「人」。古时候的写法是「阿介」。
1. 他向朋友阿借了一笔钱,用来做生意。
2. 我想向银行申请阿借一些资金,扩大我的企业。
1. 借贷
2. 借款
3. 借钱
4. 借资金
1. 借
2. 借用
3. 暂借
1. 还贷
2. 还款
3. 承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