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纯一的至德。 三国 魏 阮籍 《奏记诣太尉蒋济》:“伏惟明公以含一之德,据上台之位。英豪翘首,俊贤抗足。” 唐 颜真卿 《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非夫含一之德,格于皇天,不二之心,形于造次,则何以异是乎?”
“含一之德”是一个蕴含深厚哲学意蕴的词语,其核心思想根植于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特别是《道德经》中关于“道”与“德”的论述。它并非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常见词条,而是对古典哲学概念的凝练表达。其详细含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哲学本源:道与德的统一 “含一之德”中的“一”,指代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这里的“一”是“道”在创生万物过程中的初始状态或直接体现,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统一体。“德”则是“道”在具体事物中的显现、功用和特质,是万物得之于“道”的内在属性和生命力。“含一之德”即指蕴含、保有、持守着这个源于“道”的、作为万物根本的“一”的德性。它强调个体或事物内在所具备的与宇宙本源(道/一)相契合、相统一的根本属性。
核心内涵:抱朴守一,纯真不散 拥有“含一之德”意味着能够持守内在的纯真、质朴与统一,不被外物所扰乱、分化。《道德经》提倡“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第十章),强调精神和形体的合一不离;“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第二十二章),将持守“一”作为治理天下的法则。因此,“含一之德”体现了一种内在的完整性、纯粹性和稳定性,不被欲望、杂念、纷争所割裂,保持与本源之“道”的紧密联系和内在和谐。
精神境界:虚静无为,顺应自然 “含一之德”也指向一种特定的精神修养境界。要达到并保持这种“含一”的状态,需要“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即达到极致的虚静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心灵澄明,不受主观成见和外在干扰,能够洞悉事物的本质(“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并顺应自然规律(“道法自然”)而行动。这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因其持守本源之“一”,故能自然、自发地应对万物变化。
价值体现:和谐与长久的根基 在道家看来,万物只有持守其得之于“道”的根本德性(即“含一之德”),才能获得真正的和谐与长久。《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对此有集中论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天、地、神、谷、万物乃至侯王,只有“得一”(即保有“含一之德”),才能各安其位、各显其能、生生不息。反之,若失去这个根本之德(“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则将陷入混乱与毁灭。因此,“含一之德”是宇宙万物存在、发展与和谐的根基。
“含一之德”是一个深具道家哲学色彩的词语,意指蕴含并持守源于宇宙本源“道”的、作为万物根本统一体的“一”的内在德性。它强调:
这一概念深刻体现了道家对宇宙本源、生命本质以及理想人格的思考,其核心思想主要源自《道德经》,并在后世道家及道教思想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庄子·天地》中“通于一而万事毕”的说法也与之精神相通。
“含一之德”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成语,其含义与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具有纯粹、至高无上的道德品质,强调品德的专一与极致性。该词常被用来形容人拥有如赤子般无瑕的德行,不掺杂任何私欲或杂念。
出处与演变
最早可追溯至《庄子·德充符》中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以婴儿的纯真比喻至德。后世文人如三国阮籍、唐代颜真卿等均引用此词,如阮籍在《奏记诣太尉蒋济》中以“含一之德”赞颂高洁之人。
用法与语境
多用于文学或正式场合,表达对道德修养极高者的赞誉。例如,唐代碑铭中称颂人物时写道:“非夫含一之德,格于皇天……”(出自颜真卿《宋公神道碑铭》)。
现代延伸
现代语境中,该词较少使用,但在探讨传统道德哲学或引用古籍时,仍被提及以强调“纯粹性”与“至善”的价值观。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庄子》或阮籍、颜真卿的作品原文。
百巧成穷宝盒犦牛布头,布头儿敞口船长性酬赎词典窜绝打单倒换捯气點鼓耳音负玺付之一叹高逸攻治归槥过举阖府疆泽绞绡枯耘伤岁冷煖立报梨花月漫不经心面料羃历敏惜弥辔拏讹头黏补泥浆偏乡僻壤骈指拼音字母前尘影事麒麟儿穷系齐刷刷去甚去泰人亲声灵抒溷束脩羊缩匿琐散宿夜然诺擡敬条旨停鞭通选弯弓饮羽温巽小襟嚣譊小日月庄稼心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