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诗·小雅·大东》:“东人之子,职劳不来。” 朱熹 集传:“东人,诸侯之人也。”本指 西周 统治下的东方诸侯国之人,后泛指 陕 以东之人。 唐 韩愈 《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途中见寄》诗:“相公罢论道,聿至活东人。” 唐 李商隐 《旧顿》诗:“东人望幸久咨嗟,四海於今是一家。”
(2).东家,主人。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一折:“[家童云]我家东人好儍也,安知他不是箇妖魔鬼怪,便信着他跟将去了。”《水浒传》第四八回:“ 杜兴 再渡过来见 宋江 ,禀道:‘俺东人再三拜上头领,本欲亲身迎迓,奈缘中伤,患躯在床,不能相见,容日专当拜会。’”《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 安学海 问:﹞‘这里可是 邓九公 府上?’那人答道:‘在下姓 李 。 邓九太爷 便是敝东人,不在家里。’” 鲁迅 《准风月谈·归厚》:“先前演的是《杀子报》罢,这回就须是《三娘教子》,‘老东人呀,唉,唉,唉!’”
(3).指 日本 人。 郭沫若 《西湖纪游》诗:“那几个骄慢的东人,在一旁嗤笑你们哟!”参见“ 东邦 ”。
"东人"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西周东方诸侯国之人 原指西周时期周王畿以东的诸侯国子民,后泛指陕西以东地区的人。该词源自《诗经·小雅·大东》中"东人之子,职劳不来",朱熹在《诗集传》中注解为"东人,诸侯之人也"()。唐代韩愈《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途中见寄》有"相公罢论道,聿至活东人",体现了此义的文学应用()。
主人或东家 元代起成为对雇主的称谓,如元杂剧《张生煮海》中家童称"我家东人好儍也",通过仆从视角体现主仆关系()。这种用法在明清话本小说中常见,反映古代社会阶层结构。
对日本人的旧称 近代文献中特指日本人,如1937年"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命名背景即包含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语境()。该用法多见于民国时期反日文献,带有特定时代色彩。
需注意:前两种释义主要见于古籍文献,第三种属于近现代特定历史阶段的称谓。建议查询《汉语大词典》或《辞海》获取更权威解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