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抚恤的意思、抚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抚恤的解释

[comfore and compensate a bereaved family] 对因战或因公致伤、致残和牺牲以及病故人员的家属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安抚

详细解释

见“ 抚恤 ”。


亦作“ 抚卹 ”。1.抚慰救助。《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 忍良 等以 麻奴 兄弟本 烧当 世嫡,而 贤 抚恤不至,常有怨心。”《晋书·华谭传》:“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饉, 谭 倾心抚卹。”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江忠烈公》:“时 浙西 大水,公请帑十万抚卹。” 冰心 《最后的安息》:“同时她又联想世界上无数的苦人,便拿 翠儿 当作苦人的代表,去抚恤,安慰。”

(2).体恤爱护。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公事经怀,每加抚卹。”《南史·蔡徵传》:“俄敕遣 徵 收募兵士,自为部曲。 徵 善抚卹,得物情,旬月之间,众过一万。”《水浒传》第一○五回:“当事的,平日不将军士抚恤节制,直到鼓噪,方才给发请受。” 瞿秋白 《饿乡纪程》二:“良朋密友,有情意的亲戚,温情厚意的抚恤,现在都成一梦了。”

(3).慰问伤残人员或死者家属并给以物质帮助。 郑观应 《盛世危言·海防中》:“且各兵弁死於战者无以抚恤其妻子。” 茅盾 《我走过的道路·五卅运动与商务印书馆罢工》:“抚恤 顾正红 家属一万元,赔偿工人罢工期间的损失十万元。”

(4).指抚恤金。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五章:“真的死了,倒还可以要他一笔抚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抚恤是由汉语复合词"抚"与"恤"构成的动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其核心含义为"对因公伤残人员、烈士家属等给予物质帮助和精神关怀"[来源1]。该词最早见于《周礼》中"以恤礼哀寇乱"的记载,古代多指官府对战争伤亡者的救济行为,现代已延伸至工伤、灾害等社会性抚慰场景。

从构词法分析:"抚"字本义为用手轻按,《说文解字》释作"安也",引申为安抚、慰问;"恤"字从"心"从"血",甲骨文字形显示其与哀悼仪式相关,《康熙字典》注为"忧也,悯也",特指对受难者的体恤。二字组合强化了物质补偿与情感慰藉的双重内涵[来源2]。

法律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第52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抚恤优待制度,对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和残疾军人给予抚恤"[来源3]。常见搭配包括"抚恤金""抚恤标准""抚恤对象",如《工伤保险条例》第39条对工亡职工直系亲属的抚恤金发放作出具体规定。

现代汉语中该词的语用特征呈现三个维度:①政府主导的法定补偿行为,如民政部门发放的烈士抚恤金;②组织内部的人文关怀机制,常见于企事业单位的伤亡补助制度;③特殊语境下的修辞延伸,如"抚恤灾民"既包含物资援助也蕴含情感支撑[来源1][来源3]。

网络扩展解释

“抚恤”指国家或组织对因公牺牲、伤亡、病故人员的家属,以及伤残人员提供物质帮助和精神安慰的综合性保障措施。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1.定义与核心内涵

2.抚恤的分类

3.历史与形式演变

4.实施对象

5.社会意义

如需了解具体抚恤标准或申请流程,可参考政府官方文件或咨询退役军人事务部门。

别人正在浏览...

北辰簸箕彩毫拆帐倡酧唱酬彻悟敕躬重婚词伯蹉跎达变打击乐器打围颠骨子颠寒作热蠹折俯察富郑公高层建筑怪媚黑体字槐府黄圜护叶骄逸饥匮寂寞肌雪侉比匡佐麟阁像留犁路福论辜尨然弭伏峚山牛蘈配侑扑亮齐备起打起工丘甸山香山芽升高食税饰糚水浴殊类説价肆言无忌叹诧棠阴完保往昔卧榻锡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