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驯伏;顺服。 唐 元稹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之五:“吾闻 黄帝 鼓清角,弭伏熊羆舞玄鹤。”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是虽暴戾,而善事其姑,每与人斗,姑叱之,輒弭伏。”
弭伏(mǐ fú)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平息、止息,并呈现驯服或潜伏的状态。具体释义如下:
平息止息
指动荡、纷乱或冲突的状态得到停止与安定。常用于描述战乱、祸患或凶猛事物的停歇。
例:《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强虏弭伏,百姓安宁”,指外敌侵扰被平息。
驯服潜伏
强调事物(如猛兽、势力)从活跃凶猛转为顺从或隐藏的状态。
例:《论衡·遭虎》中“猛兽弭伏”,意为猛兽被驯服或隐匿踪迹。
“强虏弭伏,百姓安宁”,记载秦统一后外患平息的社会状态。
“德惠所加,猛兽弭伏”,强调德行感化使猛兽驯服。
“灾异弭伏,五谷丰穰”,描述灾害平息后农业丰收的景象。
词汇 | 侧重含义 | 差异点 |
---|---|---|
弭伏 | 平息+驯服/潜伏 | 含状态转变的持续性 |
平息 | 停止动荡 | 强调结果,不涉状态 |
驯服 | 使顺从 | 不包含“潜伏”义项 |
上海辞书出版社,第7卷,第128页。
商务印书馆,第4版,第1023页。
中华书局,第813页。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辞书,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弭伏”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mǐ fú,其核心含义为驯服、顺服,通常用于描述人或动物因被驯化、威慑而表现出顺从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唐代诗词:
元稹在《和李校书新题乐府》中写道:“吾闻黄帝鼓清角,弭伏熊羆舞玄鹤。”
——此处以黄帝奏乐使猛兽(熊羆)和仙鹤驯服起舞,体现“弭伏”的“驯化”之意。
清代笔记: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记载:“虽暴戾,善事其姑,姑叱之,辄弭伏。”
——描述某人虽性格暴烈,但被长辈呵斥后立即顺从,展现“弭伏”的人际关系用法。
若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来源:、4)或元稹、纪昀的原著片段(来源:、3)。
把絶城戍仇仇从事淡淡德容言功耳炎法比访外护覆鹿遗蕉高地钴弹衮球旱草化功回槛火山灰季常之癖唧啾荆舒进益旧游急诊俊远孔周枯萎脸貌列风淫雨箓图冥观茗汁谬悠鸥伴排签骈骨起顶清风明月亲家倾家败产缺襟袍任罢荣命神册胜任诗艸水晶鱼鼠须肃爽佻侻推卸讬翼绾毂伟干涎不答啸台西村谐赏析阶稀里花拉嬉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