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匡正辅助。《后汉书·荀彧传》:“ 彧 明有意数,见 汉 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敦煌变文集·捉季布变文》:“陛下千金招召收,必能匡佐作忠臣。”《旧唐书·宦官传·田令孜》:“鑾舆返正, 令孜 颇有匡佐之功,时 令孜 威权振天下。” 明 屠隆 《綵毫记·为国荐贤》:“﹝ 李白 ﹞果是不凡。皇上若聘取来京,必能润色鸿业,匡佐太平。”
“匡佐”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kuāng zuǒ,其核心含义是匡正辅助,即通过纠正错误、扶正偏差来辅佐他人或事业。以下是详细解释:
“匡佐”既强调辅助行为,又突出纠偏功能,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其应用广泛,涵盖历史、教育、管理等领域,常见于正式或褒义语境。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后汉书》《敦煌变文集》等古籍。
匡佐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正面助力、支持的含义。
匡(kuāng)部,佐(zuǒ)部,匡部为匚,佐部为亻。匡部笔画数为2,佐部笔画数为7。
匡佐一词的来源较为复杂,早期出现在《尚书》中,意为救助、支持。在古代,匡佐也用来指代国家元首辅佐君主。
在繁体字中,匡佐保留了相同的形状和意义。
在古代汉字中,匡佐的写法和现代相似,只是在字形上有些许差别。
1. 他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人们提供了匡佐之力。
2. 在困难时刻,朋友的匡佐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和支持。
1. 匡正:指纠正、修正。
2. 匡扶:指扶助、帮助、支持。
3. 佐证:指证明、印证。
1. 助力
2. 支持
3. 帮助
1. 阻挠
2. 打压
3. 削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