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唱酬的意思、唱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唱酬的解释

亦作“唱酧”。亦作“ 唱詶 ”。以诗词相酬答。 唐 白居易 《<因继集>重序》:“足下虽少我六七年,然俱已白头矣……而又未忘少年时心,每因唱酬,或相侮謔。” 金 元好问 《论诗》诗之二一:“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醻无復见前贤。” 明 唐寅 《送行》诗:“此日伤离别,还家足唱詶。” 清 吴伟业 《送山东耿中丞青藜》诗:“幕中壮士争超距, 稷下 高贤共唱酬。”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七:“吟诗填词,那是所谓唱酬,也算很了不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唱酬是汉语古典文学中的特殊创作形式,特指文人之间通过诗词作品互相酬答、应行为。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该词由“唱”与“酬”二字复合而成,其中“唱”指率先作诗,“酬”即回应原作,合称“一唱一酬”,构成双向文学互动。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唱酬”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北宋文豪苏轼在《答李端叔书》中提及“往来唱酬”,证实了当时文人群体已将诗词互赠作为日常交流方式。明代《词林纪事》中收录的晏殊与王琪《浣溪沙》唱酬案例,进一步印证了这种创作形式在文学史上的延续性。

唱酬作品在形式上讲究严格对应,要求次韵者遵循原作的平仄、用韵及题材。唐代白居易与元稹的《放言五首》组诗唱酬,便完整呈现了格律匹配的创作规范。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强调,优秀唱酬需“意新语工”,既要保持形式统一,又要展现独立文思。

该创作形式具有三重文学价值:其一强化了文人群体身份认同,如欧阳修《六一诗话》记载的“西昆体”唱酬群体;其二促进了诗歌技艺切磋,陆游《剑南诗稿》中大量唱酬作品可见技法演进轨迹;其三保存了重要历史信息,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政治唱酬诗作成为研究北宋党争的一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唱酬”是古代文人之间以诗词互相应答、酬一种文学互动形式,常见于诗友、文人的交往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唱酬”指通过创作诗词进行交流,通常是一方先作诗(“唱”),另一方回应(“酬”)。其核心在于“互动性”,强调诗词内容或形式上的呼应。例如白居易与友人通过诗歌“相侮謔”(开玩笑),便是典型的唱酬场景。

二、历史背景

此传统可追溯至唐代,如刘禹锡与白居易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即为经典唱酬之作。宋代文人亦热衷此类活动,金代元好问在《论诗》中曾批评过度拘泥形式的唱酬。

三、主要形式

根据唱和规则,可分为四类(参考):

  1. 一般唱酬:仅主题相关,不限定用韵。
  2. 步韵(次韵):严格使用原诗的韵字及顺序。
  3. 用韵:使用原诗韵字,但顺序可调整。
  4. 依韵:仅押同一韵部,不限定具体韵字。

四、文学意义

唱酬不仅是社交方式,也推动诗词技艺切磋。例如明代唐寅在送别诗中借唱酬抒发情感,清代吴伟业则以此记录幕府文人的交流。

示例:白居易写诗赠友人,友人依原韵回赠,双方通过诗歌内容表达对时局的感慨或生活志趣,形成思想与艺术的双向互动。

别人正在浏览...

盎盂相击白堕抱持本届薄夜不如意川岑蹉踏盗名字等慈奠基堆垛场防区梵筵匪夷所思拊辑覆亡葛越共心寡老官房广场海棠喊山虹陛砉欻鬟脚简惰搅阵韭菁孔圣滥恶类叙法良师益友俚说麪片儿末职凭籍品望愆痾潜涉擎拳轻冶驱妖软绵三仕燥子胜处士多四德痰迷心窍田青天韵凸现外宽内深危地温裕武士道县斾屑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