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适宜制磬的美石。《山海经·西山经》:“ 小华之山 ……其阴多磬石。” 郭璞 注:“可以为乐石。” 郝懿行 笺疏:“ 秦 《嶧山刻石》文云‘刻兹乐石’,即磬石也。”《汉书·地理志上》“贡璆、铁、银、鏤、砮、磬” 唐 颜师古 注:“磬,磬石也。” 宋 乐史 《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永州》:“磬石。《荆州记》云:‘ 零陵郡 界通出石磬,亚於 徐州 。’”
(2).寺院中用以召集众僧的鸣器。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贝编》:“ 歷城县 光政寺 有磬石,形如半月,腻光若滴。扣之,声及百里。”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 长安 故宫闕前,有 唐 肺石尚在。其制如佛寺所击磬石而甚大,可长八、九尺……製似今云板之类。”
(3).山名。在今 安徽省 灵壁县 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三·宿州灵壁县》:“ 磬石山 在县北七十里,山产磬石,即《禹贡》所云‘ 泗 滨浮磬’也。”
磬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名词,既指古代乐器,也指一种天然石材,具体释义如下:
古代石制打击乐器
指中国古代“八音”分类中“石”类乐器的代表。其形制通常呈曲尺状,悬挂于架上,用槌敲击发声,音色清越悠扬。磬石是商周礼乐制度中的重要器物,多用于祭祀、朝聘等庄严场合。《汉语大词典》明确记载其作为乐器的属性:“磬,乐器,以玉或石为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磬石实物,印证其历史延续性。
特指适宜制磬的天然石材
地质学中指致密坚硬、敲击时能发出清脆声响的石灰岩或玉石类石材。《说文解字》释“磬”为“石声也”,强调其声学特性。此类石材需具备高密度、低孔隙率的特点,如安徽灵璧所产的灵璧石(曾被宋代《云林石谱》列为制磬佳材),其莫氏硬度约3-4度,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振动频率稳定,故能产生悠长共鸣。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矿物标本记录显示,符合制磬标准的石料需经严格筛选与声学测试。
文化延伸
“磬石”在文献中常象征稳固坚定,如成语“坚如磐石”(“磐”通“磬”),《荀子·劝学》载“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其中“石”即暗喻磬石的坚硬特质。这一引申义凸显了其物理属性在文化语境中的升华。
参见权威来源:
磬石(qìng shí)是一种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制磬的美石
指适宜制作打击乐器“磬”的优质石材,主要产自安徽灵璧县渔沟镇石磬山(古称“泗滨浮磬”)。这种石材音质清脆、余音绵长,历史上被用于制作编磬等礼乐器具。例如,北京故宫和山东孔府陈列的编磬均以灵璧磬石制成。
寺院鸣器
寺院中召集僧人使用的铜制或石制法器,形如半月或云板,敲击时声音可传百里。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历城县光政寺的磬石“形如半月,扣之声及百里”。
山名
指安徽省灵璧县北部的磬石山,因盛产磬石得名,与《尚书·禹贡》中“泗滨浮磬”的记载相关。
总结来看,“磬石”一词融合了地理、历史、音乐和宗教文化内涵,核心指向灵璧特产石材及其衍生用途。
安时摆事实蔽占残河弛放持事辞秩盗怨主人攧背地灶独力遁命度支放淤府官更鼓规拟衮司寒塘黄耄芔吸骄阳解结隽英孔父灵棺蟆更麦角名闻遐迩迷天大谎牛腰彭聃喷灌平心易气迫遽醗醅洽熙汽管球头人表人豪日久歳长柔心弱骨僧馆圣餐圣儒审决十二辰堆势威矢志不移孙登啸讨掳缇钥望祭望重勿吉厢悬小马辖制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