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使的意思、符使的详细解释
符使的解释
即符官。《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 洞宾 於荆筐篮内取一个仙菓,与符使吃了,拜谢上马而去。”参见“ 符官 ”。
词语分解
- 符的解释 符 ú 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虎符。符信。符节。 代表事物的标记、记号:符号。音符。 相合:符合。言行相符。 道士画的驱使鬼神的图形或线条:符咒。护身符。 古代称祥瑞的征兆:符瑞。符应(
- 使的解释 使 ǐ 用:使用。使劲。使役。使力。使钱。 派,差谴:使唤。使命。使女。 让,令,叫:迫使。 假若:假使。即使。 奉命办事的人:使者。大使。公使。使馆。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符使,作为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面拆解并结合历史文化语境来理解:
-
字面本义与核心概念:
- 符: 本指古代朝廷传达命令、调兵遣将或作为身份凭证的信物,通常用竹、木、金、玉等制成,上书文字,剖分为二,双方各执其一,合之以验真假。引申为凭证、信物、符合、象征等义。
- 使: 指奉命办事的人,即使者、信使、执行者。
- 符使: 因此,其最核心的含义是指传递符信或持有符信执行任务的使者。强调的是肩负传递重要凭证、命令或信息的特定使命。
-
主要应用场景与引申义:
- 官府文书传递: 在古代行政体系中,“符使”常指传递官方文书、命令或重要信息的信差、驿使。他们持有官府颁发的符节或文书作为身份和任务的凭证,负责在驿站间传递信息,确保政令畅通。例如,传递紧急军情的使者即可称为符使。
- 道教仪式与信仰: 在道教文化中,“符使”具有特定的宗教含义。它指负责传递符箓效力或神明旨意的神吏、神将。道士在行法(如画符、召将、上章)时,常需要“符使”将符箓的灵力送达天庭或地府,或者将神明的旨意或法力带回人间。这些“符使”是沟通人神、执行法事的关键中介,常被想象为具有神通的天兵神将。例如,在道教斋醮科仪中,常会召请“符使”来传递章表文书。
- 泛指执行命令者: 在更宽泛的语境下,“符使”也可用于指代任何奉命行事、持有凭证的执行者或代表,强调其任务来源于某个权威指令(“符”所象征的命令或契约)。
-
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 “符使”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属于比较书面化或带有古风的词汇。它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古典文学作品的研究,或者涉及道教文化、民俗研究的语境中。在日常交流中,更常用“信使”、“使者”、“执行者”等词。
“符使”的核心含义是持有符信、传递命令或信息的使者。其具体内涵需结合语境判断:
- 历史行政层面: 指传递官府文书命令的信差。
- 道教文化层面: 指传递符箓效力或神明旨意的神吏、神将(此为非常重要的特定含义)。
- 广义层面: 指任何奉命行事、持有凭证的执行者或代表。
权威参考来源:
- 关于“符”与“使”的字义及“符使”在文书传递中的含义,可参考权威汉语工具书如《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源》(商务印书馆)中的相关词条解释。
- 关于道教中“符使”的概念及其在科仪中的作用,可参考专业道教研究著作或辞典,如《中华道教大辞典》(胡孚琛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道教大辞典》(中国道教协会、苏州道教协会编,华夏出版社)中关于“符使”、“神将”、“科仪”等条目的解释。
网络扩展解释
“符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符使(拼音:fú shǐ)指能够驱使符篆咒语、具有神秘力量的人。在古代道教文化中,符篆是用于驱邪、祈福的特殊符号,而掌握这种能力的人被称为“符使”,常被视为沟通神灵的媒介。
二、引申含义
-
宗教与神话中的角色
在《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中,符使被描述为传递信息或执行任务的神官,例如文中提到吕洞宾“与符使吃了仙果,拜谢上马而去”,体现了其作为仙界信使的身份。
-
比喻现实中的能力者
该词也可比喻在特定领域技艺高超、能自如掌控事物的人,如音乐领域形容演奏者驾驭复杂音符的能力(参考中的乐曲例子)。
三、相关概念
- 符官:道教中指守护符箓的神官,与符使含义相近(多网页提及)。
- 符箓:符咒文字,被视为具有法力的载体,符使通过操控符箓发挥作用。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典文学、道教典籍或比喻性表达中,现代汉语中较少见。需注意语境,避免与“符节使者”等历史官职混淆。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道教文献中对符箓文化的详细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班左被俘人员编户齐民变戏法不便水土漕运司柴堆持戟齿用春深似海赐第错非典变滴搭递降东走西撞法力访德愤恨不平膏鐧公析瓜皮搭李树含愁黄忠惠风和畅或问鹘人检波毽儿讲剑讲武堂教学大纲家山嗟呼节奏进摺局敛举坐楷篆穅秕马尾辫甿黎馁却蓬蓬勃勃箝锁曲宴日章三缪膻根膻中赊迟使劲棠棃套袖腾激逖远刎脰蚊香武库欣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