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文貌的意思、文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文貌的解释

礼文仪节。《荀子·礼论》:“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史记·礼书》:“文貌繁,情6*欲省,礼之隆也;文貌省,情6*欲繁,礼之杀也。”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文貌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文貌"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和典籍用例中解析,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核心意义:

  1. 礼仪、礼节的外在表现与形式

    • 字源解析: "文"本指纹理、修饰,引申为礼乐制度、文明教化;"貌"指外在的容貌、表象。结合指代通过外在仪容、举止、仪式等表现出来的礼仪规范。
    • 典籍佐证: 此义项最经典出处见于《礼记·乐记》:"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 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 孔颖达疏进一步阐释了礼乐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和谐的关系。虽未直接出现"文貌"二字,但"文"在此语境下即指礼乐的外在美好形式,与"貌"的含义相通。更直接的用例可见于《史记·礼书》:"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 这里的"节文"即指礼仪的节度与文饰,是"文貌"的具体体现。后世常以"文貌"指代繁复的礼节形式,如《汉书·董仲舒传》提到"制度文采玄黄之饰"用以明尊卑,亦属此范畴。
  2. 表面的、形式化的虚饰

    • 语义引申: 由于"文貌"强调外在形式,当其脱离内在实质(如真诚、德性)时,便衍生出"虚有其表"、"徒具形式"的贬义。
    • 典籍佐证: 此义项在《史记·晁错列传》中体现得较为明确:"诏策曰'... 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女为乎?' 错对曰:'... 陛下亲耕,后亲桑,非直为粢盛祭服而已,将以率天下,先万民也... 今陛下躬亲耕以劝农,而民犹有未力本者,是吏奉诏不勤,而劝行之不明也。' 文帝曰:'善。' 然其言多文貌,不务实。" 司马迁在此评价晁错的对答虽然言辞华美、合乎礼节("文貌"),但未能切中要害、解决实际问题("不务实"),明确赋予了"文貌"以形式大于内容的含义。后世如《宋史》等史书或文人笔记中,亦常见用"文貌"批评浮华不实的作风。

"文貌"一词的核心内涵是指礼仪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本为中性词,描述礼制的具体仪节和装饰。然而,当这种外在形式缺乏内在实质支撑时,"文貌"便带有虚饰、形式主义的贬义色彩。理解该词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侧重的是礼仪的规范性,还是其虚伪性。

参考资料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文貌”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多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礼文仪节,即通过言行举止和外在仪态展现的修养与礼节规范。包含双重维度:

二、经典出处

  1. 《论语·子罕》最早提出“文貌足以成人”,将文采与仪态视为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准
  2. 《荀子·礼论》强调祭祀活动中“礼节文貌之盛”,突显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3. 《史记·礼书》通过对比“文貌繁”与“文貌省”,论述礼制隆杀与人情调节的关系

三、词义发展

最初特指祭祀礼仪,后演变为涵盖:

四、现代应用

常用于描述兼具文化底蕴与得体举止的个体形象,适用于教育、礼仪培训、传统文化研究等领域。如评价他人:“其人文质彬彬,颇有古君子文貌之风。”

注: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化语境中。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礼仪制度,可参考《礼记》等经典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豻户梎柌拔本本标逼同草间求活侧立出岔子触禁犯忌糍糕错落有致倒流儿堤梁顿茶顿饭方羊丰盛改换钢砂皇怖慌慌速速灰酒焦竭节符井井有方惊心破胆浄壹机庭九华菊揽工链球六魄慢慢民讐幂平均氁毼衲僧逆奄暖房切诊启封青笼七生七死七十二变俅人劝告曲巴瑞蔼杀价宿根宿泽填沟壑同样魋翕畏简书物以希为贵险悍县壶先师庙洗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