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 冉駹夷 的石堡住屋。《后汉书·西南夷传·冉駹》:“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餘丈,为邛笼。” 李贤 注:“按今彼土夷 人 呼为‘雕’也。”
“邛笼”是汉文史籍中记载的古代青藏高原及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建造的碉楼式建筑,其含义和文化背景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邛笼”又称“碉楼”,是羌族的传统民居,流行于四川茂县等地。其建筑特点为:
“邛笼”一词源于藏地苯教文化:
最早见于《后汉书·西南夷传》:“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李贤注称当时当地人呼为“雕”,印证其与“碉楼”的关联。
主要分布于川西羌族聚居区,是适应山地环境的独特建筑形式,体现了古代少数民族将实用性与信仰符号(如大鹏鸟崇拜)结合的文化智慧。
如需进一步了解建筑形制或文化演变,可查阅《民族研究》2010年刊等文献。
邛笼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以竹子编织而成的笼子。
邛笼的部首是⺮(竹字头),它的总笔画数是12画。
邛笼这个词语的来源比较复杂,它是由“邛”和“笼”两个字组成的。据说,邛原本指的是现在四川地区的一个山名,后来由于该地出产的竹子特别适合制作笼子,所以人们用“邛”来代指竹笼。
邛笼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鞏籠」。
在古代汉字中,邛的写法未见于《康熙字典》等古典字书。而笼在西周时期的金文中写作「②⺮⺶⺾⺾」,随着时间的推移,笼的写法逐渐变为现代的样子。
1. 农夫把捕获的鸟放进邛笼里。
2. 游客们购买了一些用竹子编织的邛笼作为纪念品。
1. 邛筐(以竹子编织而成的筐子)
2. 邛车(用竹子编织的车篓)
3. 邛帚(竹子制成的扫帚)
1. 笼子
2. 篓子
1. 自由
2. 解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