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四征的意思、四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四征的解释

(1).四面征讨。《书·周官》:“四征弗庭,绥厥兆民。” 孔颖达 疏:“四征,从京师而四面征也。”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二章第三节:“ 宣王 时代的四征八伐,正是去发展自己的生产。”

(2).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四将军的合称。《晋书·职官志》:“四征兴於 汉 代。”《文献通考·职官十三》:“四征将军,皆 汉 魏 以来置,加大者始曰方面。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征南将军、征北将军各一人。 魏 黄初 中位次三公, 后魏 加大,则次卫将军。 唐 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四征”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均源自古代中国的政治、军事制度:

  1. 指代四方征伐或四方征讨的行动

    • 释义: “四”指东、南、西、北四方。“征”指讨伐、用武力制服。合起来指对四方边疆或敌对势力进行的军事征讨活动。
    • 语境与用法: 常用于描述古代帝王或中央政权为开疆拓土、平定叛乱、威慑四方而发动的军事行动。它强调的是一种由中央向周边辐射的武力征服行为。
    • 示例: “天子命将,四征不庭。”(意为:天子命令将领,向四方不臣服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征讨。)
    • 来源参考: 此释义是“四征”最基础的含义,在描述古代战争史或帝王功绩的文献中常见。其概念可追溯至先秦典籍中关于“征伐”的论述,并在后世史书中广泛使用,如《史记》、《汉书》等虽未必直接组合成“四征”一词,但蕴含此意。更具体的组合使用可参考《晋书》、《资治通鉴》等史书关于军事行动的记载。
  2. 指代古代重要的高级军事官职“四征将军”

    • 释义: 这是“四征”在魏晋南北朝及后世更为常见和具体的含义。指代四个重要的征字头将军称号:
      • 征东将军
      • 征南将军
      • 征西将军
      • 征北将军
    • 历史背景与职权:
      • 这些官职在汉末三国时期开始设置并逐渐制度化,到魏晋时期成为非常重要的方面军统帅职位,位次三公,常持节都督数州军事,权力极大。
      • 其职责是代表中央,负责一个战略方向(东、南、西、北)的军事防御、征讨叛乱或对外作战,是镇守一方的大将。
      • 地位通常高于“四镇将军”(镇东、镇南、镇西、镇北)。
    • 来源参考: 关于“四征将军”的设置、品秩、职权及具体担任者的记载,主要见于历代正史的《职官志》或人物传记中。
      • 《晋书·职官志》:对魏晋官制有系统记载,明确提到了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将军的品级和地位。例如:“四征兴于汉代,四安起于魏初,四镇通于柔远…四征、四镇…是为重号将军。” (注:此段引文概述了其渊源和地位,具体表述各版本可能略有差异)。
      • 《宋书·百官志》、《南齐书·百官志》、《魏书·官氏志》等:南北朝各朝的史书对其本朝的武官制度,包括四征将军的设置和演变,均有详细记录。
      • 《三国志》:在魏、蜀、吴诸将的传记中,频繁出现他们被任命为征东、征西等将军的记载,反映了该制度在三国时期的实际运作(如曹魏的张辽曾任征东将军,夏侯渊曾任征西将军)。

“四征”在汉语词典中的核心解释,一是泛指对四方进行的军事征讨行动,二是特指中国古代重要的高级武官官职“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的合称。后者在历史文献中出现频率更高,是理解该词的关键。其权威释义和详细背景需参考古代史书,尤其是记录官制(如《职官志》)和军事历史的篇章。

网络扩展解释

“四征”一词在汉语中有两层主要含义,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可作如下解释:

一、军事征讨

  1. 四面征讨
    源自《尚书·周官》记载的“四征弗庭,绥厥兆民”,指古代帝王从都城向四方发兵征伐不臣服的诸侯国,以安定百姓。如周宣王时期通过四征八伐扩大疆域,这种军事行动具有中央集权的象征意义()。

二、官职体系 2.四征将军的合称
指汉魏时期设置的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四位将军,合称“四征”。

例句补充
如“先祖四征北羯,八方归顺”,体现了四征将军在维护疆域中的作用。

别人正在浏览...

阿基米德原理阿罗汉果别封恻楚伧才村佣倒憋气大批量订礼东讨西伐斗杓读破句乏短放年学凡弱伏豹宫丁弓马和友虎啸风驰牋表简济郊饯经师濅润举力亢炎匡饰理会陵岑理知没精没彩民害墨妙南海南流景内消骑鲸青蜺清族七耀漆园热力学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溶解度山羊盛轨圣通世物书价说不得贪青贪杀逃命同泽外警稳展嚣譊小仔携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