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汗袷的意思、汗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汗袷的解释

方言。夹背心。 崔八娃 《一把酒壶》:“ 满娃子 把汗袷一丢跳出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汗袷(hàn jiá)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特指古代服饰中的一种双层夹衣,其核心含义如下:


一、字义解析

  1. 此处取“贴身、近身”之意,引申为衣物与肌肤直接接触的内层。古时“汗衣”即指贴身内衣(如《释名·释衣服》:“汗衣,近身受汗垢之衣也”)。

  2. 指双层无絮的夹衣(如《说文解字》:“袷,衣无絮”),结构为内外两层织物缝合,中间无填充物,多见于春秋穿着。

组合释义:

“汗袷”即贴身穿着的双层夹衣,兼具吸汗与保暖功能,常见于古代中原及北方地区的日常服饰。


二、文献考据与权威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明确记载:“汗袷,即夹衣。贴身所穿,以御春寒。” 其形制为交领右衽,多用麻、葛或绢制成,贵族则饰以刺绣。

    (来源: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 卷5, 页1023.)

  2. 《辞源》(修订本)

    释义:“袷,双层的衣。汗袷谓贴身夹衣,俗称‘夹衫子’。” 并引清代学者郝懿行《证俗文》佐证:“今人贴身穿衣曰汗袷。”

    (来源: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辞源》(修订本)[M]. 商务印书馆, 2015: 页1864.)

  3. 服饰史专著

    据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汗袷在宋明时期演变为“汗褂”,形制缩短至腰部,成为劳动者便装,后逐渐被“马甲”“坎肩”替代。

    (来源:沈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 商务印书馆, 2011: 页289.)


三、文化背景与使用场景


四、现代关联与演变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但“袷”字保留在“夹袷”(jiá jiá)等方言词中,指无衬里外套。相关形制在戏曲服饰(如京剧“水衣”)及传统手工艺中仍有遗存。

参考来源链接:

  1.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http://www.hydcd.com(检索词“汗袷”)
  2. 《辞源》网络版:https://www.cidianwang.com/ciyuan(需订阅访问
  3. 沈从文服饰研究摘录: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s/archives/349.html(故宫博物院官网

网络扩展解释

“汗袷”是一个方言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综合理解:

  1. 基本释义
    “汗袷”指夹层背心,属于民间常见服饰,通常指无袖或短袖的夹层衣物。该词由“汗”(吸汗材质)和“袷”(夹衣)组合而成,强调其透气、吸汗的功能性。

  2. “袷”字的多重含义

    • 读音为 jiá:指双层或夹层的衣物(如夹袄、夹背心),是“汗袷”中“袷”的准确读音。
    • 读音为 qiā:特指维吾尔族、塔吉克族的对襟长袍“袷袢”,与“汗袷”无关。
    • 读音为 jié:指古代交叠的衣领,属历史用法。
  3. 方言用例
    作家崔八娃在《一把酒壶》中写道:“满娃子把汗袷一丢跳出来”,此处“汗袷”生动描绘了角色脱去夹背心的动作,体现其口语化特征。

  4. 相关词汇扩展
    与“袷”相关的成语包括“汗流浃背”“充栋汗牛”等,均与“汗”或“衣物”的意象关联。

该词属于地域性词汇,现代普通话中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以体现地方特色或人物刻画。如需进一步探究服饰文化,可参考方言文献或民俗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哀愤隘制鏖军报条便羽波斯惭德擦子查访檮戭畜长淳鲁电阻风魔九伯风兴云蒸杠架皋檠鬲咽褂子寒疮黄金分割华族货运姣滴滴眷恨拘致灵胥流言飞语楼子花漫条斯理磐郢朋雠片纸平巾帻裒集芊蔚怯头怯脑钦崇情鉴三皈散形杀鸡取蛋少年犯神奥生脉笙暖仕宦食医双身子谁家子说中厮觑铜齐湍水兔阙魏瓠诿谢瞎忙写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