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寺的意思、隆兴寺的详细解释
隆兴寺的解释
寺名。俗称 正定大佛寺 。在 河北省 正定县 城内。创建于 隋 开皇 六年(公元586年)。原名 龙藏寺 。 宋 时重建后改 龙兴寺 。 清 康熙 年间改今名。寺内 大悲阁 高33米。阁中高达22米的铜制大悲菩萨像铸于 宋 开宝 四年(公元971年),为 中国 古代铸铜艺术的杰作。寺内保存的 隋 代《龙藏寺碑》是研究 中国 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为 中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词语分解
- 隆的解释 隆 ó 盛大,厚,程度深:隆冬。隆重(恘 )。 兴(塶 )盛:兴隆。隆盛(坣 )。 高,高起:隆起。隆穹。隆准(高鼻梁)。 尊崇:隆师。 姓。 笔画数:; 部首:阝;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隆兴寺是中国佛教寺院名称,特指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的一座著名千年古刹。从汉语词典角度解析其含义,需拆解寺名并溯源历史背景:
一、"隆兴"字义解析
-
"隆"
- 本义:高起、凸出(《说文解字》:"隆,丰大也"),引申为兴盛、崇高。
- 文化内涵:象征国运昌隆、佛法恢弘,如《后汉书》载"隆"含尊显之意。
-
"兴"
- 本义:起也(《说文解字》),指兴起、振兴。
- 佛教语境:契合"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的弘法愿景。
寺名全解:"隆兴"二字组合,喻指国家兴盛、佛法振兴,彰显皇家敕建的政治寓意与宗教愿景。
二、历史沿革与寺院地位
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敕令扩建,并更名"隆兴寺",以纪念北宋平定北汉、巩固北方政权之举。其核心建筑大悲阁内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铜像(高21.3米),为世界现存最高古代铜铸立佛,见证宋代冶铸技艺巅峰。
三、文化价值与权威认证
- 建筑艺术典范:寺内摩尼殿为宋《营造法式》典型实例,梁思成誉其"艺臻极品";转轮藏阁为现存最古藏经阁,体现宋代木构巧思。
- 国家文保单位:1961年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归入"正定古城"整体申遗项目。
- 学术研究依据:清代《正定县志》详载其沿革,当代《中国佛教寺院大观》将其列为华北佛教文化核心遗存。
参考资料
- 国家文物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第一批)》. 1961年.
- 梁思成. 《正定调查纪略》. 中国营造学社, 1933年.
- 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正定县志》. 中华书局, 1992年.
-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寺院大观》.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5年.
- 傅熹年.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年.
网络扩展解释
隆兴寺是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的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具有以下核心信息:
一、历史沿革
- 始建于隋代: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创建,初名“龙藏寺”。
- 唐代更名:唐中宗时期(705年)改称“龙兴寺”,以标榜“大唐中兴”。
- 宋代扩建:北宋开宝年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敕令铸造千手观音像并扩建寺院,形成宋代建筑群主体。
- 清代定名: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赐额“隆兴寺”,沿用至今。
二、建筑与文化特色
- 规模与布局:占地8.25万平方米,采用中轴线布局,分为佛事活动区、僧徒起居区和帝王行宫三部分。
- 核心建筑:
- 大悲阁:高33米,供奉22米高的宋代铜铸千手观音像,为中国古代铸铜艺术杰作。
- 摩尼殿: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建,被梁思成誉为“艺臻极品”的建筑孤例。
- 文物价值:保存隋代《龙藏寺碑》等珍贵碑刻,是研究古代书法和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三、文化地位
- 荣誉称号: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梁思成称其为“京外名刹之首”。
- 历史影响:历代帝王如康熙、乾隆等多次巡幸,香火鼎盛,象征佛教文化的繁荣。
四、词语的引申含义
在汉语中,“隆兴寺”有时被用作成语,比喻事物兴盛繁荣的景象(源于其名称中“隆兴”的吉祥寓意)。
如需了解更多细节,、、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挨肩迭背暗器备厚鹎鶋北山摩崖造像赤蛇堤梁东南美楯纷都市藩臣服日黼帏格论官封孤妾海杯含毫含跨核减后跟厚貌深文怀才魂飞胆破涧槃矫伪积揽絶户峻格灵鹤淩驾凌烟阁咙胡沦荡蟒玉玫瑰紫美盛闵酷牧曹暖殿抛露偏蚀泼无徒千秋之后谦退球茎甘蓝泉扃任姒删本神獒綀布松下素蓄逃山条式铜龙馆拓大王莽完卷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