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膏夏的意思、膏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膏夏的解释

木名。《淮南子·俶真训》:“ 巫山 之上,顺风纵火,膏夏、紫芝与萧艾俱死。” 高诱 注:“膏夏,大木也,其理密,白如膏,故曰膏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膏夏的含义解析

"膏夏"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材质轻软、易于燃烧的优质木材,特指纹理细密、质地疏松的乔木。《汉语大词典》明确记载膏夏为"大木",其特性是"材有膏者,易焚"(含有油脂的木材容易燃烧)。该词源自《礼记·檀弓上》,原文为:"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杝棺一,梓棺二,四者皆周。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柏椁以端长六尺。" 郑玄注中提及:"所谓棺束者,古棺木无钉,用皮束合之。,小要也,其形两头广,中央小……柏椁以端,以头题也",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旧说云:古者棺椁无钉……用衽者,即汉时榫也……以端者,椁材并皆从下垒至上,始为题凑",其中虽未直接出现"膏夏"二字,但郑玄注在解释"椁材"时提到:"所谓椁材者,夏后氏用蜃炭,殷人用,周人用墙置翣……天子柏椁,以端长六尺",间接关联了周代棺椁制度中对木材的选用标准。

具体释义与特征

  1. 材质特性

    膏夏木材质地轻软疏松,富含油脂成分,因此极易引燃。这一特性使其在古代成为重要的燃料来源,区别于质地坚硬的木材(如楠木、樟木)。《汉语大词典》引《礼记》注疏强调其"易焚"的特性,印证了其作为易燃优质木材的实用价值。

  2. 文化象征意义

    因膏夏木易燃且燃烧持久,古人将其与勤学不辍的精神相联系。成语"焚膏继晷"(点燃膏夏油脂延续日光,形容夜以继日地学习或工作)即源于此。这一引申义凸显了膏夏在传统文化中"持久奉献"的象征意义。

现代使用建议

现代汉语中"膏夏"作为独立词汇已极少使用,多出现于古籍研究或成语"焚膏继晷"中。若需表达"优质木材"或"易燃材料"之意,建议使用"松木""杉木"等现代常用词;若需引用古籍原文,则需保留"膏夏"原词以符合文献准确性。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膏夏"词条(来源:国学大师
  2. 《礼记·檀弓上》郑玄注、孔颖达疏(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网络扩展解释

“膏夏”一词在汉语中有两种主要解释,但需注意其语境差异:

  1. 木本植物名称(常见释义)
    根据《淮南子·俶真训》记载,膏夏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其木质细密,颜色白如膏脂,故得名。例如文中提到:“巫山之上,顺风纵火,膏夏、紫芝与萧艾俱死。”(高诱注:“膏夏,大木也,其理密,白如膏,故曰膏夏。”)

  2. 成语比喻义(少数释义,需谨慎参考)
    有资料称“膏夏”可比喻掩饰真相,即夏天用膏药遮盖身体不适的现象,引申为掩盖事实。但此解释仅见于个别来源(如),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现代衍生或误传。

建议:在古籍或学术语境中,优先采用“木名”的本义;若涉及成语用法,需结合具体文献佐证。

别人正在浏览...

按阁安然无恙拔伦蚌舞步趾侈鬭倒换打早凋罄废退粉团分烟该页无法显示攻苦茹酸公无渡河管络姑妈过山孤掌难鸣海池含恨呵沮花池子花针嘉宠贾傅江滩瑊玏教帖缉御抗庄款头夸容暌异龙奥南粮喃喃呐呐牛鬼少年捧檄遣言措意且自绮美请日齐偕趋步呥呥散筹蛇杖授餐束手无策司禄太容梯气话推奬屯粮积草土围晩嫁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畏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