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告善旌的意思、告善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告善旌的解释

为奖励人臣进谏而设的旗帜。《管子·桓公问》:“ 舜 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告善旌"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制度器具,其核心功能是广开言路、鼓励民众进谏。该词最早见于《管子·桓公问》,指代君主设立于宫门外悬挂旗帜的特殊装置,主要用于表彰正直言论和贤良行为。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告"字甲骨文形态为双手捧器皿于祭台,本义指向神灵禀告,后引申为公开陈述;"善"字由"羊"与"言"构成,象征吉祥美好的言语;"旌"为形声字,《说文解字》释作"游车载旌,析羽注旄首",特指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帜。三字组合形成专有名词,反映出古代政治文化中"视听达于民"的治理理念。

该制度实际运行包含三个层面:

  1. 信息收集功能:据《史记·孝文本纪》记载,汉代沿袭"设旌陈鼓"制度,民众可通过悬挂旌旗处投递谏言文书
  2. 表彰机制:唐代杜佑《通典》载明,凡经核实的良策善行,官府会在旌旗处公示褒奖
  3. 仪式象征:宋代类书《太平御览》描述,每月朔望日官员需在旌前举行"采风仪式",体现对民意的尊重

从器物演变史观察,告善旌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态变化:先秦时期为素色麻布旌旗,汉代改用赤帛朱书,唐宋时期发展为丝绸材质并绣有云龙纹样。这种形制演变印证了《周礼·春官》"旌别淑慝"制度的延续性发展。

现代学者通过考古发现证实,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确有"旌门纳谏"的记载,与《吕氏春秋·自知篇》"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形成制度互证。这种古代民主议政的实物遗存,为研究中国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实证。

网络扩展解释

“告善旌”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所侧重,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告善旌”指古代为鼓励臣民进谏而设立的旗帜。据《管子·桓公问》记载:“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 这里的“旌”是一种旗帜,用于标识进谏的场所,象征君主对纳谏的重视。

2.历史背景与功能

3.延伸含义

部分现代解释(如)将其引申为“表扬善行与美德”的象征,可能源于“旌”本身有表彰之意。但需注意,这一用法并非原始出处本义,而是后人对词语的扩展理解。

4.发音与结构

5.现代应用

如今该词多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强调古代政治中的纳谏智慧,偶见于褒扬积极行为的场景(如公益表彰)。

若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管子》原文或相关史学资料,以了解其具体实施背景。

别人正在浏览...

哀筝犇遁菖蒲酒冲梯丑土传草垂头丧气出上大瑕隄阏杜茅柴迩后奉玄否败扶拱共财贡禄好书红靺鞨红木架搆交换价值极暴颈部景片金钱板稷禼局致款遣理剧露门学闾峰冒懵瞢眊眯睎南齐拍但潘舆平盈轻闲憩燕趋光性穰穰禳禜善簿上券仕女手磬子挑招统括投敌脱腔落板沃衍五斗米无精打彩闲不容砺笑言遐声歇后语撷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