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割须弃袍的意思、割须弃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割须弃袍的解释

割掉胡须,丢掉外袍。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割须弃袍”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现结合汉语词典释义及文献依据解析如下:


一、核心释义

割须弃袍(gē xū qì pào)

指在危急关头为保命而仓皇逃窜,不惜舍弃身份象征的狼狈情状。引申为为求自保被迫放弃尊严、地位或重要事物。含贬义,多形容失败者的窘迫之态。


二、典故溯源(出自《三国志》)

该成语典出《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

曹操与马超战于潼关,兵败溃逃。马超率军追击,高呼:“穿红袍者是曹操!”曹操急脱袍弃之。又闻喊:“长髯者是曹操!”曹操以刀断须,方得脱险。

此战发生于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因轻敌中计,被西凉军截断后路,最终割须弃袍方得逃生,成为其军事生涯中的著名败绩。


三、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须”指胡须,“袍”为古代显贵服饰。成语本义指割断胡须、丢弃袍服,后比喻仓皇逃命时的狼狈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2. 《中华成语大辞典》:

    强调其双重隐喻:既指实际逃窜中的失态,亦暗喻为保全根本利益而牺牲外在荣辱(商务印书馆,2003年修订版)。


四、现代用法与引申


参考文献

  1. 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M]. 中华书局,1959.
  2. 罗竹风 主编.《汉语大词典》[Z].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3. 向光忠 等.《中华成语大辞典》[Z]. 商务印书馆,2003.

网络扩展解释

“割须弃袍”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gē xū qì páo,形容战败后狼狈落魄的样子,常带有贬义色彩。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字面与比喻意义


二、出处与典故


三、语法与用法


四、近义词


五、知识扩展


如需更多例句或相关成语解析,可参考《三国演义》原著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豻户北番不吃劲层复逞巧尺布敕头捶楚打醮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多余的人房中乐饭银風軒腹心宓子贱稿案工日弓影浮杯瓜农覈正汇行焦熬僥乱九疑棘针科俱揔欬逆老女量猜廉贞翎扇犁牛骍角芦萉盲进眠云卧石米粣抹刷南氏霓裳泥车瓦狗庖馔骈蔓普加欺陵热锅上蚂蚁融资上市公司神仙不是凡人作十八侯石中黄松花彩蛋俗理贪妄涕泣頽滥尾矿五君小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