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须弃袍的意思、割须弃袍的详细解释
割须弃袍的解释
割掉胡须,丢掉外袍。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词语分解
- 割的解释 割 ē 切断,截下,划分出来:割让。割地。割弃。割舍。割除。割断。割裂。割据。交割。割鸡焉用牛刀(喻做小事情不值得费大力气)。 灾害:天降割于我家。 笔画数:; 部首:刂; 笔顺编号:
- 袍的解释 袍 á 中式长衣:袍子。长袍。旗袍。棉袍。皮袍。同袍(旧时军人相称)。袍泽(“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如“袍袍之谊”、“袍袍故旧”)。 衣服的前襟:“反袂拭面,涕沾袍”。 笔
网络扩展解释
“割须弃袍”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gē xū qì páo,形容战败后狼狈落魄的样子,常带有贬义色彩。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字面与比喻意义
- 字面:割掉胡须,丢弃外袍。
- 比喻:因战败或陷入困境而仓皇逃窜、仪态尽失的状态。
二、出处与典故
- 出处:出自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
- 典故:
三国时期,曹操率军与马超交战,战败后被马超追击。为躲避追兵,曹操割断胡须、丢弃战袍,伪装成普通士兵逃脱。此事成为其军事生涯中狼狈境遇的代表事件。
三、语法与用法
- 结构:联合式成语(由两个动词短语并列构成)。
- 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例句:
曹操“割须弃袍”的事迹广为流传。
东海龙王割须弃袍,穿着睡衣撒腿狂奔。
四、近义词
五、知识扩展
- 历史背景:成语源自《三国演义》的文学创作,虽非正史记载,但因其生动性被广泛传播。
- 文化影响:现也用于调侃或讽刺他人因失败而失态的窘境。
如需更多例句或相关成语解析,可参考《三国演义》原著或权威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割须弃袍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舍弃坚持的原则、抛弃个人的原则或守则。它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迎合他人或权势,而放弃自己的原则或信念。
拆分部首和笔画:割(刀)+ 须(页)+ 弃(丿)+ 袍(衤)。
来源:这个成语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相传晋代的大将陈群,因为庞熙要求割掉胡须,他愤而辞去将职,割掉胡须,脱下将袍离去,表达了他对庞熙的不满和对个人原则的坚守。
繁体:割鬚棄袍。
古时候汉字写法:割鬚棄袍。
例句:他为了升职而割须弃袍,让人大为失望。
组词:割别、须眉、弃置、袍泽。
近义词:背信弃义、顺风倒舵。
反义词:坚持信仰、守正不阿。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其他问题,请随时询问。
别人正在浏览...
熬活白绪白雪皑皑榜板半无产阶级鬓角子不咸不淡畅洽唱头嗤毁齿腔楚王风慈忍逮讯当不起当家人东汜蜚走丰肌秀骨風指服享公奉狗爬泳姑娘儿孤穷浩漭徼福脚根噍让鸠槃荼谲计来派龙伸蠖屈龙卫緑章貌匮蹑冻剽攘钦刀青衣轻油入蜀记商山翁缮裔慑屈市门税十年九荒释嫌收伏肆志同伦头额僓僓纬谶文官无地可容乡射消烂小人儒霞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