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格五的意思、格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格五的解释

古代博戏名。棋类。《汉书·吾丘寿王传》:“ 吾丘寿王 字 子赣 , 赵 人也。年少,以善格五召待詔。” 颜师古 注:“ 刘德 曰:‘格五,棊行。’《簺法》曰:‘簺白乘五,至五格不得行,故云格五。’”《后汉书·梁冀传》:“﹝ 梁冀 ﹞性嗜酒,能挽满、弹棊、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又好臂鹰走狗,驰马鬭鸡。”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技艺》:“蹙融,或谓之蹙戎,《汉书》谓之格五。虽止用数棋,共行一道,亦有能否……其法﹝以﹞已常欲有餘裕,而致敌人於嶮。” 清 吴兆骞 《闰三月朔日将赴辽左留别吴中诸故人》诗:“拟从执戟奏《甘泉》,耻学 吾丘 能格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格五是中国古代棋类游戏的一种特殊称谓,又称"塞""簺",其名称与规则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该游戏在汉代已流行于宫廷与民间。其核心规则要求对弈双方通过移动棋子堵塞对方通路,《后汉书·梁冀传》李贤注引《簺经》云:"簺有四道,关要难争,谓之格五"(引自中华书局点校本),生动展现了"围堵决胜"的博弈特点。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格"字取"阻隔、限制"之意,《说文解字》释"格"为"木长貌",引申为规范、法式,恰与棋局中建立屏障的战术相契合。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的"蹙融"游戏,经《中国古代游戏史》考证实为格五的变体,印证了该游戏在历史流变中的多样性(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现代考古发现佐证了文献记载,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六博棋具,其棋盘形制与《西京杂记》描述的格五棋盘存在结构相似性,为研究古代棋类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详见《文物》1976年第6期)。这种棋类形式不仅具备娱乐功能,更蕴含着古代兵法策略思想,成为研究中国传统博弈文化的重要载体。

网络扩展解释

“格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具有以下特点:

1.基本定义与别名

格五又称“簙簺”“博塞”“塞戏”“蹙戎”等,属于掷采行棋的博戏类游戏,是六博的变体,但两者在掷具和规则上有差异。日本曾误将其视为五子棋,但实为不同游戏。

2.玩法规则

3.历史记载与人物

4.与六博的区别

格五虽源自六博,但简化了掷具和规则,更注重策略性移动而非纯机率,且棋盘结构不同。

5.文化意义

作为古代智力游戏,格五反映了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的娱乐文化,兼具竞技与博弈性质,后逐渐失传。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汉书》《后汉书》等史籍,或参考搜狗百科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避世布谷陈政吹刷春容大袋鼠大敌放朝风尘之变風疾冯阑浮玉山跟步钩环广运贯溢瓜皮船黄榆塞浑水摸鱼桨板江瘴继明劲捷矜慢激湍就正既往不咎狷戾衎然刻汁口碎口腕筐筥枯草麟褭理识隆祚毛遂堕井马扎密理迷齐眼你那千思万虑漆灰轻歌弃辱染户偌大射鞴沈湛戍役竦峙天山天池退剪违俗瑕玼遐耇乡属象武些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