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疏乖张。 清 陈确 《祭山阴先生文》:“馆席久废,经史不理,学道之心,转益麤戾。”
“麤戾”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内容综合解析:
基本释义
“麤戾”意为“粗疏乖张”,形容人行事或性格粗糙、草率且乖僻不合常理。该词由“麤”(cū)和“戾”(lì)组成:
文献用例
该词可见于清代陈确的《祭山阴先生文》:“馆席久废,经史不理,学道之心,转益麤戾。”此处描述因荒废学业而导致心性逐渐变得浮躁乖张的状态。
使用场景与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考证出处,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文献。
《麤戾》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指粗鲁、蛮横、不礼貌。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麦”部和“戾”部。其中,“麦”部通常被称为“面部”,是一个常见的部首,用于表示与面食相关的字词。而“戾”部则是个独立部首,常用于表达与性情、态度相关的字词。
根据字典的记载,汉字“麤戾”拼音为cū lì,总计五个笔画。具体的划笔顺序为:从上到下一撇、“麦”部一筆画、“戾”部一撇、一横开撇、一竖向下划。总体上来说,这个字的结构相对简单,易于识别和书写。
“麤戾”这个字的来源和渊源是相对模糊的。它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史记·平准书》中,但具体的起源并没有确切的考证。作为一个汉字词语,它在使用中常常用来形容人的性格和行为,表示粗鲁、蛮横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字形会稍有不同。“麤”字的繁体形式是“麩”,而“戾”字的繁体形式则是“戻”。虽然形态上稍微有所调整,但其意义和简体字的使用并无本质差别。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麤戾有着不同的写法。例如在金石文或篆书中,这个字可能会被写成“粗戾”或“麯戾”。不同的字体风格和时代背景可能会对字形产生一些变化,但意思基本保持一致。
以下是一个使用《麤戾》的例句:
他对待服务员的态度太麤戾了,完全没有尊重他人的意识。
一些组词中会使用到汉字“麤戾”。例如:“麤戾无礼”、“麤戾行径”等,这些词语都是用来形容人的行为举止粗鲁无礼。
与“麤戾”意思类似的近义词有:“粗鄙”、“蛮横”、“无礼”、“傲慢”等。
反义词则是与“麻戾”相对的词语,例如“文雅”、“谦逊”、“有礼貌”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