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rrespondence between man and universe] 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其主要精神揭示在预防疾病及诊治疾病时,应注意自然环境及阴阳四时气候等诸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及其影响。例如在辩证论治时,必须注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
“天人相应”是中国传统医学和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与自然界存在相似性和相互关联的规律。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定义
该词出自《灵枢·邪客》,强调人体结构、生理现象与自然界的四季、气候、昼夜等变化具有对应关系。例如《黄帝内经》认为“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将人体器官与自然现象类比,体现整体观。
医学应用
在中医诊疗中,主张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例如冬季寒冷时建议食用羊肉御寒,夏季炎热推荐绿豆汤消暑,体现饮食与气候的适应性。同时,医生需结合季节调整治疗方案,如潮湿环境人群可多用辛辣药材驱寒湿。
哲学内涵
该理论认为人体阴阳平衡与自然界阴阳消长同步,如《灵枢》提到“人与天地相应”,主张通过观察自然规律来理解人体健康。部分典籍将其分为“天人两份”“天人合一”等层次,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境界。
现代意义
现代医学虽不认同“天有雷电,人有喜怒”等机械类比,但仍重视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如季节性疾病预防、生物钟调节等,与“天人相应”理念有相通之处。
提示:该概念在不同语境中可能侧重医学或哲学层面,需结合具体文献分析。完整释义可参考《灵枢·邪客》原文及中医理论专著。
《天人相应》是一个成语,指的是天和人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它表达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了人类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天人相应》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为:天(一)人(人)相(目)应(纟广丰)。
《天人相应》这个成语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出自《周易》中“象传·天地否卦”部分。在繁体字中,《天人相应》的写法为《天人相應》。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有一些与现代写法有所不同。对于《天人相应》成语来说,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例如在“应”字的旁边加上“网”字旁,即类似于“彚”字的结构。
1. 家庭成员的相互支持和共同努力是《天人相应》的体现。
2. 古代文人常常通过山水画来表达《天人相应》的意境。
太平盛世、天人合一、天籁之音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天人相隔、天人疏离
【别人正在浏览】